词条 | 民间歌谣 |
释义 | 民间歌谣 民间文学体裁。含义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包括民歌、民谣、民间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民间韵文作品,狭义仅指民歌民谣两类体裁。在狭义含义中,歌与谣的界限并不严格,基本区别是:民歌受到音乐的制约,有比较稳定的曲式结构,歌词也有与之相适应的章法与格局;民谣大多没有固定的曲调,唱法自由而近于朗诵,多为较短的一段体式。 民间歌谣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原始劳动歌等伴随着原始人的劳动与生活而产生并流传。在阶级社会里,民歌是劳动人民进行政治斗争的武器,且有调节劳动、举行仪式、表达爱情、教育子弟、裁决是非、交流经验、开展娱乐等多种社会功能。民歌种类繁多,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样式,曲调、格律与歌词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因分类标准不同,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从内容出发,结合它的某些特殊功能与服务对象,可以分为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6类。在句式方面,汉民族有七言体,还有三、四、五、六、八言或多达十几字一句的;纳西族民歌与苗族古歌,几乎全为五言句;水族民歌多为前三言、后四言的特殊复式句。章段结构方面,有四句体、五句体、两句一段的陕北信天游、内蒙古爬山调、晋西北山曲、壮族“师”体民歌等,还有六句、八句体式的体式。章法上有四季调的四段式,五更调的五段式,九张机的九段式,十送、十杯酒的十段式,十二月调的十二段式等。用韵方面的情况也相当复杂。赋、比、兴是中国民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此外还有双关、隐语、拟人等手法。民歌为文人诗歌提供了艺术表现技巧的丰富营养,是诗歌和文学的始祖,作家与诗人的创作源泉之一。当代作家注意向民歌学习,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学大众化、民族化的重要途径。 李稚田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75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