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兴象
释义
兴象

古代文学理论概念。指诗歌中的情景交融、新警动人、富于言外之意的文学形象。见于作品,“兴象”的“象”主要表现为情幽兴远的山水景物,也有为抒发充沛、深远的情感而刻画的人物或事件。盛唐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用“兴象”一语批评南朝文风:“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并将其用于评论盛唐诗人的作品,如评陶翰诗“既多兴象,复备风骨”,评孟浩然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由此可知,殷璠所谓“兴象”,既与情感虚浮、文辞华美的南朝文风相反,又不同于表现较为具体、切实的感情的“风骨”、“故实”,而是更加强调“旨远”、“皆出常境”、“物情之外”、“远出常情之外”、“幽致”、“格高调逸,趣远情深”一类物我浑融、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殷璠根据盛唐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而提出的“兴象”说,为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创作规律提供了新的理论概括,对此后诗歌理论的深化和“意象”、“兴趣”、“意境”等概念的提出也都有启发意义。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多处讲“兴象”,并以“兴象玲珑”论盛唐绝句。清代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总结唐诗“兴象超妙”、“兴象互相感发”、“兴象超远”的特点;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更是把兴象视为诗的必要因素,详细地论证了兴象“象中有兴”、“兴在象外”的特点。这些都是对殷璠说法的继承和发挥。

王南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348-2349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