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关于《假如我是真的》的争论
释义
关于《假如我是真的》的争论

当代文艺论争。《假如我是真的》(又名《骗子》)是沙叶新、李守成、姚明德根据1979年夏上海发生的一起某骗子冒充高级干部子弟行骗屡屡得手、最终被破获受到制裁的社会事件写成的话剧。1979年10月、11月,该剧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相继演出,引起强烈反响,并在观众和评论界引起争论。争论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戏的主题、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问题。一种意见认为该剧“源于生活,意在讽劝”,对特权思想进行辛辣的批判,具有现实意义;另一种意见认为该剧将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当作普遍现象来渲染,产生了不好的社会效果。二是该不该同情剧中的骗子形象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从主客观条件上分析李小璋行编的原因,其行骗活动有值得同情之处;另一种意见认为,把行骗当作反特权的一种手段来处理,“几乎没有什么批判”,这容易引起思想和道德上的混乱。三是关于情节结构、形象创造等艺术问题。一种意见称赞该剧构思新颖、语言洗练、人物真实,艺术上富有新意;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该剧情节前后不连贯,人物概念化,抽象的说教多于形象刻画。1980年2月,当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胡耀邦在剧本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指出,人们对该剧所给予的不同评价,“这要加以分析”。他认为该剧所描写的社会环境不够真实、典型。“为什么会产生李小璋这样的骗子?剧本把它完全归结为是由于干部的不正之风造成的,因而也就加强了对骗子的同情。这些就是剧本不成功的地方。”他又说:“有些青年,特别是想回城的青年,还有一些家长,子女在外面,他们看了这个戏可能是欢迎的。另外有一些观众,确实认为一些领导干部的特殊化发展下去不行,要揭露,从这一点和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戏已经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把这个戏照现在这个样子持久地演下去,还会产生另外什么样的社会效果?这就值得考虑了。”“听说作者准备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我希望能改好。”(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文化组编《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关于这个戏的争论到此告一段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的《剧本创作座谈会文集》收录了有关该剧的部分争论文章。

冉隆中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33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1: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