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彭端淑
释义
彭端淑

清代诗文作家。字仪一,一字乐斋。生卒年不详。丹稜(今属四川)人。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授吏部主事,迁员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后出为广东肇罗道。不久归乡,主讲锦江书院,颇负时望。官京师时,与弟肇洙、遵泗并称“三彭”。

端淑为文推崇司马迁、韩愈。认为作文之道有三:一有学,二有识,三有才。才以辅学,识以达文。有学有识而才不足,则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他还认为,自汉唐以降,惟有司马迁、韩愈文章具备以上三道(见《论文》)。他的文章确能得司马迁、韩愈文的精神,“气势雄厚,笔力刚健”(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卷6)。如《怀远将军传》、《石守合传》、《礼以养为本》、《为学一首示子侄》等,都能体现他的为文主张。

端淑论诗,主张动于心而为情,情发而为言,要有为而作,反对专事雕绘。他最推崇陶潜、杜甫,认为他们的诗均出于有为(见《与友人论陶杜诗书》)。他的诗亦颇具特色,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68说:“(端淑)晚始为诗,取法杜、韩,涂辙甚正,盘空出硬语,不肯落当时窠臼,自是雅言。”如七绝《驷马桥送开制军之伊犁》:“河梁送别欲魂消,翘首伊犁万里遥。正是秋风杨叶下,一行班马响萧萧。”将别情融于秋风瑟瑟、车马萧萧的场面描写之中,意境自然浑融。他的五言古诗尤为人赞赏,如《游中岩》,以苍劲古朴之笔表现“横插两崖际”的突兀中岩,诗格沉郁顿挫,颇有杜诗之风。著有《白鹤堂文稿》、《白鹤堂诗集》、《雪夜诗谈》等。

徐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644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