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上海“孤岛”文学
释义
上海“孤岛”文学

抗日战争初期上海外国“租界”地区的文学活动。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后,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公共租界”的英美控制地区和“法租界”地区,成为陷于日军占领区包围之中的“孤岛”。这一时期的上海进步文学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爱国运动和文艺宣传活动,发表和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抗战文学运动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翼。

在“孤岛”文学中,成绩较为突出的是杂文和报告文学。巴人、柯灵、唐弢、周木斋等人,形成“鲁迅风”杂文家群体,他们常用犀利的笔锋,淋漓尽致地揭露和鞭挞民族败类的丑恶嘴脸。其中巴人以多种笔名,发表大量杂文,成绩尤为突出。这时期报告文学的创作十分活跃,各报刊登载了为数众多的报告文学作品,迅速及时地报道了当时上海发生的大小事件。1939年,由梅益、戴平万、林淡秋、杨帆等中共地下党负责人主持编辑出版了报告文学集《上海一日》。小说创作方面,以短篇小说为主,但长篇创作亦硕果累累,有巴金的《火》、师陀的《马兰》和《无望村的馆主》、谷斯范的《新水浒》、程造之的《地下》、程小青的《雨过天青》等。此外,杨刚、关露等人的诗歌,何为、郑振铎、柯灵、王统照等人的散文,也都别具一格,很受读者欢迎。戏剧创作在这时期也相当活跃。其中成绩最为显著的是魏如晦(阿英)和于伶。阿英创作的《碧血花》、《葛嫩娘》、《海国英雄》等历史剧,密切配合现实的斗争,极大地鼓舞了上海人民的爱国热情。于伶的剧作则以迅速反映“孤岛”现实见长,他的《夜上海》被誉为“孤岛上海的史诗”。独幕剧在当时也很繁荣,于伶、宋之的、蒋旂等人的剧作,对宣传抗战、反对卖国起了积极的作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主要有苏苏(钟望阳)、贺宜、包蕾等作家,其中苏苏的《小癞痢》、《新木偶奇遇记》影响较大。

“孤岛”时期出版的各种文学丛刊、期刊和副刊不下百种。《鲁迅风》、《文艺新闻》、《宇宙风乙刊》、《杂文丛刊》以及《译报·爝火》、《文汇报·世纪风》、《大美报·浅草》等,都是有广泛影响的报刊。郑振铎、王任叔等主编出版了“大时代文艺丛书”。这时期,还出版了20卷本的《鲁迅全集》和单行本《鲁迅三十年集》。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方面,主要有耿济之的俄国文学作品译作、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以及胡愈之等人翻译的《西行漫记》(斯诺原作)等。“孤岛”文坛曾开展了一系列的文艺论争或讨论,如关于“鲁迅风”杂文的论争、关于梁实秋的文艺“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论争等。上海“孤岛”文学是30年代左翼文学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它又为抗战文艺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应国靖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74-27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7: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