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文艺大众化运动及其理论探讨
释义
文艺大众化运动及其理论探讨

现代文学运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以后,新文学工作者逐渐认识到要将文学从少数人的垄断下解放出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利用和服务,并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20年代末期,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中,倡导者们开始明确提出“要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大众化是“普罗文学底实践性底必然的要求”(林伯修《一九二九年急待解决的几个关于文艺的问题》),成为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先导。

1930年“左联”成立前后,《大众文艺》、《拓荒者》、《艺术》等刊物发表了不少文章和座谈会记要,展开了文艺大众化的第1次讨论。参加者有鲁迅、郭沫若、沈端先、冯乃超、郑伯奇、洪灵菲、蒋光慈、阳翰笙、冯雪峰、田汉、钱杏邨等人。讨论的中心是如何写出“能使大众理解——看得懂——的作品”(冯乃超《大众化问题》)。这次讨论正式提出革命文学大众化的任务,但许多问题尚未接触或深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革命文艺工作者进行了文艺大众化的第2次讨论。瞿秋白撰文批评欧化的文艺脱离大众,指出人民大众“沸腾得等着自己的诗人”(《大众文艺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左联”在题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中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首先第 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文学的大众化”,只有通过大众化,“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左联”的倡导下,大众化的讨论形成高潮。《北斗》、《文艺新闻》、《文学导报》、《文学月报》等刊物发表了瞿秋白、茅盾、周扬、郑伯奇等人的文章,陈望道、郑振铎等人也撰文参加了讨论。这次讨论,围绕着如何创作大众化作品而展开,涉及到旧形式大众语、通俗化、培养工农作家等问题。在这期间,瞿秋白与郑伯奇就对大众的态度问题、茅盾与瞿秋白就实现大众化的关键问题、鲁迅与苏汶就通俗化形式问题,也展开了争论。

1934年春夏间,由于对文学的新旧形式的不同意见,开始了文艺大众化的第3次讨论。同年5月,汪懋祖等人在南京发起“文言复兴运动”,上海进步文化界为了抵制封建复古逆流,发动了大众语运动。讨论中心转到白话文与大众语的关系和汉字拉丁化问题。讨论文章多载于《申报·自由谈》、《中华日报·动向》、《大晚报·火炬》等。参加者除左翼作家外,还有陶行知、胡愈之、曹聚仁、陈子展等人。

在理论探讨的同时,“左联”还设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开展工农兵通讯员运动。作家们还努力付诸实践,创作了许多方言剧、方言小说、大众歌调等大众文艺作品,有力地扩大了革命文艺在群众中的影响,推动了文艺大众化运动的进程。但由于主观认识和客观条件的局限,这次运动并未完全解决文艺大众化问题。直至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这一问题又从理论上被提出来并付诸实践。

钦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049-1050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