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光的赞歌 |
释义 | 光的赞歌 当代诗歌。艾青著。初载《人民文学》1979年第1期。这首诗创作于1978年8月至12月间,是新时期较早出现的一首歌颂光明、鞭挞黑暗、深蕴哲理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全诗共9节。第一节写人对光明的追求:每个人只要一离开母体“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世界要是没有光“等于人没有眼睛”,“要是我们什么也看不见/我们对世界还有什么留恋”。第二节写光对人的重要性:因为有了光人间才“显得可爱”,光给人们以智慧、想象、热情和不朽的形象,“艺术离开光就没有生命”,“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第三节写光的特性:光没有重量,不是固体、不是液体、不是气体,是不可捉摸的物质,“诞生于撞击和磨擦/来源于燃烧和消亡的过程”;太阳是“最大的光源”,是“永不消失的光”;光是“伟大的存在”,“只知放射、不求报偿/大公无私、照耀四方”。第四节写人类同黑暗的斗争:历史上所有暴君、奸臣、贪婪无厌的人为了偷窃和垄断财富,占有权力的宝座,“千方百计想把光监禁”,于是人类的历史“黑暗凝固得象花岗岩”,然而人间也有勇士“用头颅去撞开地狱的铁门”。第五节写人类赢得光明:“愚昧就是黑暗/智慧就是光明”,人用智慧战胜了愚昧,“于是光不再被垄断”;现代科学的发展,“光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然而比一切都更宝贵的是“我们自己的锐利的目光”、“我们先哲的智慧的光”,这种光洞察一切、预见一切,可以“看见人的灵魂”。第六节写中华民族在光的照引下曲折前进:“光中也有暗”、“暗中也有光”,“不少丑恶与无耻/隐藏在光的下面”,然而“我们的信念/象光一样坚强”。第七节写人类本身就是光明并为光明而献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汇集成一片光明”;“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第八节写作者自己歌颂光明的志向:“在黑夜把希望寄托给黎明/在胜利的欢乐中歌唱太阳”,“我是大火中的一点火星/趁生命之火没有熄灭/我投入火的队伍、光的队伍”。第九节写新时期的光明:“光给我们送来了新时代的黎明”,“让我们从地球出发/飞向太阳……”。这首诗的独特贡献是把无形的“光”转化为深蕴思想意义的动人形象。它是“艾青沉默了二十多年后唱出的一支大曲”,“是他诗歌艺术上又一块里程碑”,“为中国诗坛的现代化诗歌艺术提供了一朵真花”(骆寒超:《论艾青的诗歌艺术》);它“把哲学科学的真理和诗结合起来,洋溢着辩证法精神,开扩了诗的内容的新领域”,“是诗人对事物、人生、宇宙、社会观察成熟,蕴藏已久,一触而发的结晶”(芦荻:《读艾青的〈光的赞歌〉》)。该篇收入作者的获奖诗集《归来的歌》。 何火任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956-195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