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元好问
释义
元好问1190—1257

金代诗人、文学家和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山人。太原秀容(山西忻州)人。其先出于北魏拓跋氏,北魏亡后,其一支落藉河南汝州,唐代还出了著名诗人元结。后迁往山西,北宋末年落籍忻州。元氏累世为官,但元好问生父元德明却隐居未仕,以诗文自娱,有《东岩集》。元好问于5岁时即随叔父元格官于掖县、冀州、陵川、陇城任上,21岁时元格去世,元好问扶柩归里。青少年时代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历,又曾受教于古文家路铎和著名学者郝天挺。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忻州为蒙古大军攻陷,其兄元好古遇难。两年后,元好问携家南渡,到河南福昌县三乡镇定居。定兴二年(1218),又移家登村,并在昆阳买田置宅,作久居的打算。定兴五年,获进士及第,但未赴选,直到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才中博学鸿词科,只身到汴京,接受儒林郎、权国史院编修之职。但2年后又回到登封。正大三年授镇平令,次年改内乡令,但一年后丁母忧去职,隐居于内乡县白鹿原。正大八年,出为南阳令,不久调尚书省掾左司都事,因而举家迁京。

天兴二年(1233),汴京陷落,金亡。元好问被俘,先是羁管于聊城,释后定居冠氏,直到元太宗十年(1239),才终于回到故乡秀容。在饱经丧乱之后,他决心不再过问世事,过着以著述自娱的遗民生活,直到于元宪宗七年(1257)去世。

元好问著述等身。史学方面,著有《南冠录》、《壬辰杂编》、《金源君臣言行录》,这几部著作虽然未流传至今,但其《壬辰杂编》与《中州集》等对于元人修金史,起过相当大的作用。他编有《中州集》,这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主旨欲以诗存史,不但提供了金诗的全貌,还保存了大量金朝文献。他自己写的诗文主要保存在《遗山集》之中,诗、词、文各体均有杰作。他编著的《锦机》(今佚)、《杜诗学》(今佚)、《唐诗鼓吹》、《东坡诗雅》(今佚)、《东坡乐府集选》(今佚)等书籍,不但体现出他的文学观点,也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以文学创作而论,元好问以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被称为“一代宗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诗人。

纵论其诗歌的创作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前期,包括他童年试笔(7岁)到24岁的青年时代,是他创作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他一直随叔父在地方官任上,仅为参加秋试,曾一度游学长安。他的诗作常有感伤情绪流露:“繁华梦觉人不知,留得寒螀泣秋月。”(《隋故宫行》)“彰阳旧事无人记,二十三年似梦中。”(《元夕》)末世的悲凉,已感染着青年诗人,并表现了某种悔悟之情。

中期,从25岁避乱南渡,到46岁解除羁管,前后22年间,是他创作的全盛期。正当他独立走向社会,金源的统治也全面崩溃,因而使他饱尝了动荡和离乱之苦。清人赵翼曾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便是工”(《题遗山诗》)来评价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活动。他具有代表性并成就最高的,就是这一时期写下的“丧乱诗”。《石岭关书所见》、《箕山》、《宛丘叹》、《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出都二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续小娘歌》、《南冠引》等都是其代表作,诗风苍劲沉郁,属于呕心沥血的杰作。在他居家登封和三为县令时,也写过一些归隐诗与劝农诗,如《饮酒》、《后饮酒》等、反映了他思想的矛盾,风格受陶渊明、白居易的影响,语言质朴,感情深挚。

晚期是从定居冠氏到去世,前后共达22年。这期间虽仍有一些丧乱诗,但数量上比中期明显少了。在政治上感到无所作为,对世事也产生了厌倦之情。他优游山水,并写下不少写景纪游之作,其中往往流露出有家难投之情,诗中抒情意味也较为浓厚。

元好问一生作诗5千余首,今存四分之一。他的诗不仅雄视金源,即在中国文学史上,也不可多得。元人郝经说他“当德陵之末,独以诗鸣,上薄风雅,中规李杜,粹然一出于正,直配苏黄氏”(《遗山先生墓铭》)。他的诗继承了建安、李、杜、白居易以来的优秀传统,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清人赵翼尤其赞赏他的古体与七律,《瓯北诗话》中说他的古体“专以单行,绝无偶句,构思渺,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虽苏、陆亦不及也”。七律“则更沉挚悲凉,自成声调,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近人王国维更标举其“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之句,以为“无我之境”(《人间词话》)。可见出元好问诗的艺术造诣与影响。

元好问词今存381首,艺术上亦足冠冕一代。郝经赞之为“乐府之雅丽,情致之幽婉,足以追稼轩”(《祭遗山先生文》)。他的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有近于辛弃疾的,如其〔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鸣)、〔木兰花慢〕(拥都门冠盖),使“神州陆沉之痛,铜驼荆棘之伤,寄托于词”(况周颐《蕙风词话》);也有近于秦观、周邦彦的,如其〔江梅引〕(墙头红杏粉光均)、〔小重山〕(酒冷灯青夜不眠),“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张炎《词源》)。山河之恋,儿女之情,则是元好问词常见的内容。

元好问散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或叙事,或记游;或议论,或抒情。前人说他“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徐世隆《元遗山全集序》)。散文成就虽不如其诗,但也不乏佳作,如《送秦中诸人引》、《两山行记》、《竹林禅院记》等,集中数量较多的,则是应酬之作。他还写有志怪小说集《续夷坚志》4卷,内容“皆中原陆沉时事”(荣誉《续夷坚志序》),并非单纯模仿洪迈《夷坚志》。

元好问早年即有志于文学批评。《锦机》一书“集前人议论”,表现了他对散文理论的重视。他的卓越见识,突出表现在诗歌批评方面,以诗论诗,尤为所长,有《论诗三十首》、《论诗三首》、《自题中州集后五首》、《答俊书记学诗》等,尤其是《论诗三十首》,为历代所传诵,堪称杜甫《戏为六绝句》以来的嗣响。其诗论还见于《杜诗学引》、《杨叔能小亨集引》等文,《中州集》中的诗人小传在品评得失中,也包含了他的诗歌美学观点他把诗歌美学的核心归结为“诚”,他说:“唐诗所以绝出于三百篇之后者,知本焉尔矣。何谓本?诚是也。”(《杨叔能小亨集引》)认为诗歌的特质在于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表现出“天然”与“真淳”。他强烈反对诗歌美学上的形式主义和模拟复古。他的许多真知灼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宝贵遗产。

卢兴基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95-49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19: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