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宋之的
释义
宋之的1914—1956

现代剧作家。原名宋汝昭,笔名一舟、艾淦等。1931年入北平大学法学院学习。1932年参加北平左翼戏剧家联盟,与于伶等发起组织“苞莉芭”(俄文“斗争”的音译)剧社,并主编《戏剧新闻》。1933年因受国民党当局迫害,流亡上海,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组织“新地剧社”。此后,曾两次被捕,出狱后,于1935年赴山西太原,任西北影业公司和西北剧社编剧。同年,写成多幕话剧《谁之罪》(公演时改为《罪犯》)和电影文学剧本《无限生涯》。1936年返上海,发表的报告文学《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以辛辣的讽刺和浓郁的抒情笔调,逼真地写出了山西反动当局在“防共”措施下所造成的“流言所播,草木皆兵”的情景,是本时期一篇较好的报告文学,标志着我国年轻的报告文学的显著进步。1937年,《武则天》问世,《赐儿集》出版。抗战爆发后,率上海救亡演剧第一队赴内地演出。1939年与老舍随作家战地访问团到晋东南解放区访问。皖南事变后,在香港组织“旅港剧人协会”。1942年在重庆组织中国艺术剧社。1946年进入苏北解放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随军记者身分南下。从1938年到1949年,先后创作剧本《鞭》(《雾重庆》)、《刑》、《祖国在召唤》、《国家至上》(与老舍合著)、《春寒》、《群猴》等。《雾重庆》是作者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剧作所展示的生活画面比较开阔,时代气息浓重,结构紧凑,错综有致。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文艺处处长兼《解放军文艺》总编辑、《剧本》月刊编委、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委员等。抗美援朝战争中,两次赴朝鲜采访。与丁毅、魏巍合写歌剧《打击侵略者》,后又创作话剧《控诉》和《保卫和平》,出版报告文学集《沿着红军战士的脚印》。一生共创作剧本40余个,加上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杂文、论文等总计250余万字。

汪大钧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179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5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