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王实味事件
释义
王实味事件

现代文学事件。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之初,中央研究院特别研究员王实味于3月延安《解放日报·文艺》上,连载了总题为《野百合花》的杂文。文章尖锐提出了延安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如自私自利、等级制度、缺乏民主、“丑恶和冷淡”等,并认为“听听下层青年的‘牢骚’”,“对我们的工作一定有很大的好处”。在同年出版的《谷雨》杂志上,王实味又发表了《政治家·艺术家》一文,认为政治家和艺术家各有会“使革命受到损害”的弱点,所以要进行“改造灵魂的工作”,有人主张“只应‘枪口向外’”,“这是短视的见解”。与此同时,他还在中央研究院壁报《矢与的》上撰文批评该院领导人罗迈,认为他“既不相信群众,又害怕群众,并装腔作势压抑群众”(《我对罗迈同志在整风检工动员大会上发言的批评》);并呼吁“必须有至大至刚的硬骨头”,来“扶持正气,打击邪气”(《零感两则》)。王实味的文章在延安引起反响,得到一些人的赞同也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同月,毛泽东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的发言中,批评王实味等人“是从不正确的立场说话的,这就是绝对平均观念和冷嘲暗箭的办法”(《毛泽东同志号召整顿三风要利用报纸》)。从4月7日起,《解放日报》开始载文批评王实味的观点。齐肃认为,延安“在许多工作上确是存在有严重的缺点”,“但需要的是严正尖锐的批评,却绝不是牢骚和冷嘲”(《读〈野百合花〉有感》)。金灿然在《读实味同志的〈政治家·艺术家〉后》中,逐段对《政治家·艺术家》进行批驳。范文澜、陈伯达、丁玲、周扬、周文、(李)伯钊等人亦相继撰文,对王实味的思想进行批判。同年6月,在中央研究院举行的座谈会上,罗迈发言提出王实味是“一个托洛斯基分子”。延安文化界和文艺界亦纷纷召开会议,对王实味展开全面批判,并通过了清算王实味的决议等。嗣后,王实味被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开除会籍,并先后被定为国民党特务和“五人反党集团”头目。1943年4月被捕,1947年暮春又被处死。1982年,王实味的所谓“五人反党集团”案得到平反。1986年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的注释中称:关于王实味“是暗藏的国民党探子、特务一事,据查,不能成立”。

钦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4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