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充 |
释义 | 王充27—97? 汉代哲学家、文学理论学。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曾师从班彪。家贫无书,常到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于是博通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历任县掾功曹、州从事,转治中,晚年罢职家居,专意著述。同郡谢夷吾上书荐王充才学,认为“虽前世孟轲、孙卿,近汉扬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过也” 汉章帝特诏公车征,王充称病不行。汉和帝永元中,病逝于家中。著有《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书》等。今仅存《论衡》。 《论衡》共30卷,85篇(其中《招致》一篇亡佚),是一部极具论战性的哲学著作。在书中,王充批判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谶纬神学,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性的“气”所组成,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还认为有生必有死,人“死而精气灭”,灵魂不能脱离肉体而存在。他还反对“圣人生而知之”的说法,著《问孔》和《刺孟》两篇,指出孔孟言论的矛盾之处。这些议论,在当时的确十分大胆而独特,因此被视为“异端”。直到东汉末年,《论衡》一书才逐渐流传开来。 《论衡》书中也包含了关于文学的卓越见解。一首先,王充鲜明地提出了“疾虚妄”的口号,主张文章内容必须绝对真实,反对虚伪矫情之作。其次,他还强调了文学的价值,认为文章能够“劝善惩恶”,起到积极的社会教育作用,而文学的可贵也正在于:“极笔墨之力,定善恶之实,言行毕载,文以千数,传流于世,成为丹青、故可尊也”(《佚文》)。再次,他还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他打比方说:“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超奇》)这里,他把内容比做根株、实核,把文辞比做荣叶、皮壳、可见他认为内容是带根本性的东西,而形式是内容的表现。但他又并非不重视形式,在形式方面,他提倡明白易晓,朴实无华,反对古奥艰涩,华丽纤巧:“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文字与言同趋,何为犹当隐闭指意”(《自纪》);“太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大好,良工必有不巧”(同上)。此外,他还提倡独创,反对因袭模拟。 王充在文学上的这样一些卓越见解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他的文学思想中还有明显的局恨性。例如,他还未能认识文学的特殊性,把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混淆起来,往往用对学术著作的要求来要求文学。他反对虚妄,却把神话以及艺术创作中所必须的虚构和夸张描写一并否定了。 毛军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08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