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沈起予 |
释义 | 沈起予1903—1970 现代作家,翻译家。四川巴县人,早年就读于重庆巴县中学。1920年赴日本东京留学,初在高等预备学校及高等学校学习,后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专攻文学,受到日本及西欧文学艺术各流派思潮的影响。1927年回国后在上海参加创造社,开始文学创作活动。1928年在上海艺术大学执教期间,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飞露》。1929年再次赴日,后在日本当局的迫害下回国。1930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此专事文学创作和翻译。曾主编《光明》半月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到重庆,先后主编《新蜀报》副刊和《新民晚报》副刊。1939年在重庆日俘收容所对日俘进行反战宣传。以改造日本俘虏为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人性的恢复》,写得具体真实,血肉丰满,生活气息浓郁。作者注意从性格出发展开情节,主要人物性格鲜明。作品笔墨酣畅,读来饶有兴味。抗日战争胜利后,积极参加争民主、反内战的斗争。1948年离渝经香港到北平。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群益出版社主任编辑,并先后被选为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主要作品还有:小说《火线内》、《残碑》;译著《两个野蛮人的恋爱》、《艺术科学论》、《酒场》、《忏悔录》、《狼群》、《艺术哲学》、《欧洲文学发展史》、《给青年作家》、《文学修养的基础》、《我们七个人》、《叛逆者之歌》、《播州平野》;论著《巴比赛评传》、《怎样阅读文艺作品》等。 汪大钧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16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