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沈西苓 |
释义 | 沈西苓1904—1940 现代剧作家。原名沈学诚,笔名叶沉。浙江德清人。早年就学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毕业后留学日本,进京都高等工业学校学习染织图案。1924年起在日本筑地小剧场实习美工。回国后,执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中华艺术大学。1928年参加创造社。1929年与夏衍、郑伯奇、冯乃超等组织上海艺术剧社。同年,还与许幸之、王一榴等发起组织时代美术社。1930年导演了罗曼·罗兰的话剧《爱与死的角逐》,还参加演出过《炭坑夫》等剧。1931年入上海天一影片公司任美工师,担任过影片《歌场春色》和《有夫之妇》的美术设计。1932年导演了话剧《怒吼吧,中国》,并根据夏衍的《包身工》改编成电影剧本《女性的呐喊》。同年创办左翼电影理论刊物《电影艺术》。1933年初,在《现代电影》上发表评论文章《一九三二年中国电影界的总结帐与一九三三年的新期望》。同年加入明星影片公司,亲自执导了影片《女性的呐喊》。此后,又陆续导演了《上海二十四小时》、《乡愁》、《船家女》等影片,并发表了《世界名导演印象记》(一、二)、《电影的A、B、C》和《谈谈电影——献给不注意电影的国人》等电影理论文章。1936年起任明星影片公司二厂编导。1937年编导了故事片《十字街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前线参加战地新闻片的拍摄工作,创作了《在烽火中》、《罗店血战》、《大家去从军》等独幕剧,导演了话剧《保卫芦沟桥》。上海沦陷后经香港转武汉赴重庆。导演过《民族万岁》、《塞上风云》、《一年间》等话剧。1938年当选为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理事。同年入中国电影摄影场任编导。1939年编导了反映抗战生活的故事片《中华儿女》。他执导的影片,善于通过饶有趣味的情节,刻画各式各样的人物,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 汪大钧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15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