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建安七子
释义
建安七子

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7位文学家的合称。“建安七子”之名最早由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他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幹,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位文学家,同“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一起共同开创了灿烁古今的建安文学,是建安文学杰出成就的主要代表。当时曹植《与杨德祖书》中,也曾论及“七子”中除孔融、阮瑀以外的5位作家,言辞之间充满赞誉之意。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中对“七子”(除孔融外)也推崇备至。可见他们受到历代文学家的公认与推崇。

“七子”政治上都先后依附于曹氏集团,或为重臣,或为近臣。他们志趣相投,才情相当。只有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矛盾,被杀。他们生活在汉末大动乱中,仕途坎坷,阅历深广,对时事,尤其是对下层人民陷于兵火战乱灾难之中的悲惨遭遇,至为关心与同情,许多作品都抒发了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七哀诗》等等,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不过,他们也有一些“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文心雕龙·明诗》)的作品,对曹氏集团有庸俗颂扬的意味,并不可取。总起来看,他们的共同倾向是格调高亢,情志深广,慷慨任气,磊落使才,正如刘勰指出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而他们各人的创作个性也非常鲜明,各具独特面貌。孔融长于奏仪,作品体气高妙。陈琳、阮瑀擅长章表书记,雅为一时之俊杰。王粲兼善诗,赋、散文,体物抒情,均臻佳境。刘桢独工五言诗,诗风气势高峻,格调苍凉。徐幹、应玚,并能诗赋,前者文笔细腻,踵武张、蔡;后者情辞阐缓,文采飞扬。

他们同“三曹”一起,在诗赋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至此,五言诗体制具备,声色大开,踏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辞赋又辟体物抒情一途,从贵族化转变为日常化、生活化;散文创作渐趋骈丽,成为从汉末到两晋骈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等等。因此,“建安七子”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吴小平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055-405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