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抗日散文创作中“抒情的放逐”讨论
释义
抗日散文创作中“抒情的放逐”讨论

现代文学论争。1939年6月,徐迟在桂林《顶点》第1期撰文,提出“抒情的放逐”的观点。他认为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轰炸已炸死了许多人,又炸死了抒情”,抒情已经不再需要(《抒情的放逐》)。穆木天同月在广州《文艺阵地》第3卷第5号撰文,号召作家“彻底地去抛弃自己,打进大众里边去”,“彻底地去克服我们个人主义抒情的感伤主义,以及一切的个人主义的有害的遗留”(《建立民族革命战争的史诗的问题》)。胡风在《今天,我们底中心问题》一文中,对“抛弃自己”和“放逐”抒情的问题,提出异议。他认为真正的诗人在民族革命战争中,应当将自己的感情提高到更高的境界,但“决不会‘彻底地抛弃自己’”,应当“在‘个人的’情绪里面感受”人民大众的感受,“和他们一道苦恼,仇恨,兴奋,希望,感激,高歌,流泪”,而不能采取“抛弃自己”的办法,走上没有抒情个性的极端。这次讨论涉及抗日散文的创作个性和抒情化问题。

闻彬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864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