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抗战时期的沦陷区文学
释义
抗战时期的沦陷区文学

抗战时期日本占领区的文学创作和活动。继1931年东北沦陷后,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中国一部分地区又相继沦陷为日本的殖民地。各沦陷区由于沦陷时间先后、长短不一,文学根基的深浅程度也有差异,又由于日本占领区的环境有所不同,因此,沦陷区文学的状况也显得十分复杂(东北沦陷区的文学另有专条,见该条)。

受沦陷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影响,在上海、南京、北京沦陷区,文艺活动较为活跃。1940年间,上海《中华日报》副刊《文艺周报》和《华风》,南京《作家》等,为配合汪伪的“和平运动”,鼓吹“和平文学”。1941年,周作人等为适应日本文化侵略,在沦陷区推行“东亚文艺复兴”运动。此外,还成立了中日文化协会、兴亚文化协会、东亚联盟协会,以及华北作家协会、中国文艺协会等文化、文学组织。召开“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成立各种出版机构,刊印周作人、周佛海等人的著作。并举办各种征文评奖活动,以刺激汉奸文学的孳生。同时,言情、黑幕、武侠、侦探等脱离现实、格调低下的消闲文学,也顺势生长,充斥沦陷区文坛。

1937年至1939年间,虽然具有一定进步和爱国倾向的文学,也并没有完全消失,但整个沦陷区文学却处于低谷时期。在日本侵略者的文艺“扫荡”政策下,南京几乎成了没有文艺的城市,以文化城著称的上海敌占区,一时间也“万马齐喑”。北京虽有《朔风》、《辅仁文苑》等几个刊物,也是零零星星,极不景气。其它武汉、广州等城市也处于同样境况。

1940年至1944年,是沦陷区文坛开始活跃的时期。华北沦陷区一些作家提出重建文艺、改变文坛冷落局面的要求,文坛由此重新显出活力。文艺刊物和综合性刊物的数量明显增加,有《中国文艺》、《艺术与生活》、《国民杂志》等20余种。一些报纸也办起了文艺副刊。由于多数老作家离开北京,较为活跃的是一些年轻的新进作家。袁犀大都取材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有小说集《森林的寂寞》、《泥沼》和长篇《贝壳》。梅娘擅长刻划知识妇女的形象,文笔流畅委婉,有中短篇小说《蟹》、《鱼》、《侏儒》等。还有关永吉的《秋初》、毕基初的《盔甲山》、肖艾的《萍絮集》等小说,也各有特色。此外,滞留北京的周作人写了不少闲适小品,其中有些作品在晦涩曲折的行文中,流露出难以明言的汉奸意识。这期间,曾发生关于乡土文学和色情文学的讨论或论争,对华北沦陷区文学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区文坛一度处于沉寂,1942年上半年逐步复苏,呈中兴气势。刊物增至25种左右,出现了由爱国的文学工作者创办的《万象》、《春秋》、《文艺春秋丛刊》、《小说月报》等刊物。作家队伍亦颇可观,有爱国作家柯灵、师陀、罗洪、杨绛、孔另境等,成长中的青年作家郑定文、何为、徐开垒、沈寂、吴岩等。还有恽逸群、王元化、越薪(束纫秋)等革命作家,冒着生命危险,以文学为武器进行战斗。新起女作家张爱玲,以沦陷前后的上海和香港的中上层社会生活为题材,写了《金锁记》、《倾城之恋》等小说,很引人注目。话剧创作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孔另境主编的《戏剧丛刊》,所辑50种剧作中,有于伶的《花溅泪》、袁俊的《富贵浮云》、李健吾的《云彩霞》、杨绛的《弄真成假》、师陀的《大马戏团》等优秀之作。其它如武汉沦陷区创办的《文艺生活》,也发表了一些比较健康而又意义的作品。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沦陷区文学景象又趋低落和荒凉。

胡凌芝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869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