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抗战时期的朗诵诗运动 |
释义 | 抗战时期的朗诵诗运动 现代文学运动。抗战以前,中国诗歌会曾提倡过诗歌朗诵运动,但没有付诸实践。1937年抗战爆发后,诗人们为了迅速反映急骤变化的社会现实,动员人民大众投身于抗日民族革命战争,重又提出诗歌朗诵问题。他们一面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鼓吹,一面积极从事朗诵诗的创作,由此掀起了一场热烈而又广泛的朗诵诗运动。1937年11月《时调》诗刊在武汉创刊后,发表了穆木天、冯乃超、高兰、彭慧等人提倡朗诵诗的论文,以及锡金、高兰的朗诵诗作,在诗坛上引起反响。1938年10月,在武汉纪念鲁迅逝世两周年的大会上,首次进行了诗歌朗诵活动,有高兰、柯仲平的诗作。嗣后,朗诵诗运动在武汉蓬勃展开。诗朗诵节目不仅出现在电台的广播里,而且出现在街头宣传和群众集会上。这一运动的推动者冯乃超、锡金、高兰等人均创作了若干朗诵诗,高兰还出版了《朗诵诗集》。武汉失陷后,朗诵诗运动转而出现于重庆。全国“文协”的光未然、徐迟等人曾发起组织部分诗人成立诗歌朗诵队,举办诗歌朗诵会。延安和昆明等地也掀起朗诵诗运动。1937年底至1938年上半年是延安诗朗诵盛行的时期,柯仲平、李雷、萧三、刘御等诗人是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战歌社、抗大文艺社等社团均组织过多次诗歌朗诵活动。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还组织了诗歌朗诵队,开赴前线进行演出。抗战后期,昆明也曾出现诗朗诵活动,参与者有闻一多、朱自清等人。抗战时期的朗诵诗运动,发挥了诗歌团结人民抗战救亡的作用,促进了诗歌大众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臧恩钰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869-287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