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抗战时期的戏剧节 |
释义 | 抗战时期的戏剧节 现代文学活动。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于汉口光明大戏院举行成立大会。会上决定每年10月10日为戏剧节。1938年重庆举行了第一届戏剧节,共持续22天,5百多名话剧和戏曲工作者,以及上千名业余戏剧爱好者参加了庆祝活动。内容包括召开庆祝大会、举行为期3天的大规模街头剧演出,以及联合演出大型抗日话剧《全民总动员》等。这次戏剧节活动,对于动员群众一致抗日,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嗣后,从1939年到1941年,在重庆等地先后举行了第二、三、四届戏剧节庆祝活动,其中第二、四两届戏剧节规模较大,上演的剧目也比较多。1942年国民党政府的行政院在批复社会部的指令中,撤消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关于每年10月10日为戏剧节的决定。但进步的戏剧工作者仍然坚持庆祝戏剧节,举行形式多样的演剧活动。1943年10月10日,“剧协”桂林分会在广西剧场举行“庆祝第五届戏剧节”大会,由欧阳予倩主持,田汉致辞,广西省艺术馆、新中国剧社、旅桂“剧宣”四队和五队、中兴湘剧团等单位参加了各种剧目的演出活动。1944年国民党政府规定每年的2月15日为戏剧节。当年2月15日,“剧协”在重庆文化会堂举行戏剧节庆祝会,《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抗战戏剧到人民中去——祝三十三年戏剧节》。在桂林,由田汉、欧阳予倩、瞿白音等人倡议举办了历时3个多月、震撼中外的西南戏剧展览会(参见该条)。1945年“剧协”在重庆举行庆祝戏剧节大会和同乐大会,演出戏剧、戏曲、歌咏、杂耍等节目,但反响已明显减小了。 卢正言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868-286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