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乔福山
释义
乔福山1931—

当代编辑家。笔名乔山。河北省新城县人。《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高级编辑。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1957年毕业于该校中文系文艺理论研究班。1958年分配到《光明日报》文教部从事文艺报道工作。1960年到该报文艺部,先后分管“东风”、“文学”、“文学与艺术”、“文学遗产”等专刊副刊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稿件以及正版的文艺评论和理论文章的编辑工作,历任文学组组长、文艺部副主任、主任等职。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他还担任《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编委、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

在30年的文艺编辑工作中,他联系、发现与扶植了一些中青年评论工作者和作者。五、六十年代联系的一些作者已成为著名学者和作家。新时期在该报文艺版上经常发表文章的中、青年作者,有些是他首先联系的,有的经他编发了处女作或第一篇有影响的文章。1962年他负责编“东风”时,从来稿中选发的吴研因、钱昌照的旧体诗受到毛泽东的表扬。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文艺报刊尚未复刊时,他主编的“文学”专刊和正版评论文章,在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突破禁区、扶植新作、开展学术争鸣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一定影响。1979年到1980年,他先后组织、编发了关于刘心武短篇小说艺术风格、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的爱情婚姻观、文艺的“歌德”与“缺德”以及“朦胧诗”等的讨论,比较好地贯彻了“双百”方针。在扶植新作方面,《光明日报》1978年9月29 日刊登的首篇评价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的文章《一篇值得重视的好作品——谈<伤痕>》(肖地撰),同年11月3日刊登的《文艺要不要反映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从<伤痕>谈起》(向彤撰)和《革命文艺的神圣使命——从<神圣的使命>谈起》(本报特约评论员撰)等有影响的文章,都是由他编发的。一些得到过他热情帮助的作者对他满怀感激之情。曾镇南曾谈到,“感谢最早对我的评论给予热情的鼓励的一些编辑同志”,其中包括“《光明日报》的乔福山”。他说,“他们对无名者无私和大度的扶植使我没有在一连串的退稿后产生的沮丧感中消沉下去”。(《泥土与蒺藜·后记》)

编辑工作之余,他还从事文艺理论与批评文章的写作。1977年2月发表的《“三突出”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主张》是第一篇从理论上批判“三突出”的文章,被《新华月报》选载。《在社会现实诸关系中表现具体人性》、《<人啊,人!>的得与失》两文分别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理论一集与二集中。已出版论文集《文学·人性·伦理》(漓江出版社1990年)。他还参加了《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年出版)的写作。

何奈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015-201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