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翱 |
释义 | 李翱 (774——836)字习之,行七。郡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陈留(今河南开封)人。贞元十四年登进士第。十五年曾至浙东,十六年为义成军观察判官。永贞元年由校书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元和元年为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分司东都,曾荐孟郊于河南尹郑余庆。三年十月,受杨于陵之辟为岭南东道节度使掌书记。五年佐宣歙观察使卢坦幕。六年八月,自京赴浙东任观察判官。九年罢官居家。十五年自权知职方员外郎授考功员外郎,兼史职。出为朗州刺史。筑堰蓄水,溉田一千余顷,人称“考功堰”。长庆元年冬转舒州刺史。三年十月,入为礼部郎中。宝历元年因入中书面数宰相李逢吉之失,出为庐州刺史。大和初,入为谏议大夫,寻以本官知制诰,三年二月拜中书舍人。五月左迁少府少监,旋出为郑州刺史。五年十二月为桂管观察使。七年改湖南观察使。八年十二月征为刑部侍郎。九年八月以户部侍郎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开成元年卒。谥文。世称李文公。李翱早年曾见知于古文家梁肃,又从韩愈学古文,为韩愈侄婿。其文学思想亦大致根于韩愈,强调儒道之“仁义”,是为文之根本。故云:“天性于仁义者,未见其无文也;有文而能到者,吾未见其不力于仁义也。”(《答从弟正辞书》)又云:“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文﹑理﹑义,三者兼并,乃能独立于一时而不泯灭于后代,能必传也。”(《答朱载言书》)实开清桐城派理论之先河。其古文创作,主要发展韩愈“文从字顺“一面,且立意高卓,词旨浑厚。《解惑》﹑《国马说》﹑《高愍女碑》﹑《杨于陵墓志铭》﹑《祭吏部韩侍郎文》等均为佳作,见推当时。裴度称:“若《愍女碑》﹑《烈妇传》,可以激清教义,焕于史氏……斯皆可谓救文之失﹑广文之用之文也。”(《寄李翱书》)《来南录》排日记事,开后世日记体著作之先声。《复性书》三篇为哲学著作,对宋代理学颇有影响。刘熙载谓“韩文出于《孟子》,李习之文出于《中庸》;宗李多于宗韩者,宋文也。”(《艺概》卷一)可见其对宋文影响至巨。《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翱集》一○卷。《直斋书录解题》除著录《李文公集》一○卷外,尚有《五木经》一卷﹑《卓异记》一卷﹑《论语笔解》二卷(与韩愈合著,已佚)。今传《李文公集》一八卷。《卓异记》或题:“陈翱记”,且序文署明作于开成五年。其时李翱已死,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并谓此书非李翱撰。《全唐文》编其文为七卷,见卷六三四至六四○。其中《韦氏墓志》疑伪(参岑仲勉《金石论丛·续贞石证史》)。李翱于诗非所长。《全唐诗》卷三六九录其诗七首﹑卷七九一,录其与韩愈﹑孟郊联句一首﹑卷八七三录其判一则﹑《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二七补一首。其中疑有释氏伪托者。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六○﹑《新唐书》卷一七七本传。李恩溥编有《李翱年谱》(《中央日报》1948年5月17日《文史》)。李光富有《〈李翱年谱〉订补》(《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吴汝煜)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