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李维桢
释义 李维桢

(1547-1626)字本宁,号翼轩﹑士安,自署角陵里人﹑大泌山人。湖广承天府京山(今属湖北)人,广西右布政使李淑子。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于乡,隆庆二年(1568)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万历三年(1575)进修撰,坐蜚语,出为陕西右参议,五年迁副使,提督学政,九年升河南左参政,旋守制家居。十七年再赴河南任,十九年补江西右参政,抱病,寻以坐谤免官。二十六年起四川参政,次年晋浙江按察使。二十九年上计京师,以坐不称职降河南右参政﹑守颍川兵备道,同年遇丧归里。三十三年起补陕西按察副使,分巡河西道,驻鄜州。三十四年转山西参政,次年升按察使,三十七年升陕西右布政使,以病辞官,客扬州。四十二年游历岭南,四十四年归乡。天启元年(1621)诏为南太仆寺卿,改太常,皆未赴。四年四月召为礼部右侍郎,八月进南礼部尚书,五年正月辞官归,六年卒,年八十,崇祯时赠太子少保。维桢为人乐易阔达,雅好交友。少习举子业,未谙文艺。科考顺遂,二十二岁入翰林,得以殷士儋﹑赵贞吉为师,于慎行﹑罗虞臣等为友,又结识王世贞﹑王世懋﹑汪道昆等,诗文因得大进,不数年即以文思敏捷称。钱谦益《列朝诗集》记云:“本宁在史馆,博闻强记,与新安许文穆(许国)齐名,同馆为之语曰:‘记不得,问老许。做不得,问小李。’”后更“负重名垂四十年”。王世贞将其与胡应麟﹑屠隆﹑魏允中﹑赵用贤并入“末五子”(《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三)。世贞逝,维桢与吴国伦﹑汪道昆称雄文坛,吴﹑汪卒后,更“独居齐州,为时盟主”(邹迪光《石语斋集》卷三五《与李本宁》)。平生著述甚多,现存明季单刻诗文集有徐善生刻《新刻楚郢大泌山人四游集》二十二卷等。诗文总辑为《大泌山房集》一百三十四卷,集中有诗六卷,计五百余首(内有词三首),余为诸体文,现存万历三十九年京山李氏刊本,盖为其生前所刊。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另著录其《庚申纪事》一卷﹑《韩范经略西夏始末纪》一卷﹑《南北史小识》十卷﹑《国朝进士列卿表》二卷﹑《镇远侯世家》一传﹑《黄帝祠额解》一卷。又《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其《史通评释》二十卷。然与其在世之盛名较,后世对其诗文颇多贬抑。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卷四录其诗二十首。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录其诗九首,“小传”云:“自词林左迁,海内谒文者如市,洪裁艳词,援笔挥洒,又能骫骳曲随,以属厌求者之意。其诗文声价腾涌,而品格渐下。”清朱彝尊《明诗综》卷四七录其诗四首,“诗话”谓其诗文“如官厨宿馔,麤鹿肥麋,虽腒䐹具陈,鱻薧杂进,无当于味”。《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大泌山房集》,“提要”谓其“文多率意应酬,品格不能高也”。实维桢据文坛数十年,好学思进,为诗主“缘机触变,各适其宜”(《唐诗纪述》)﹑“各得其性之所宜,其才之所宜”(《太函集序》)﹑“师古可以从心,师心可以作古”(《董元仲集序》),并不特别固守一端。初追随李梦阳﹑何景明,崇格调,后竟成复古派之中坚,待“公安”﹑“竟陵”起,于坚持格调同时,对性灵之说亦多有褒赏(《郭原性诗序》),其诗亦有变化,从中可见中晚明文坛演进之迹。惟应酬之文太多,集中序文达二十六卷,一千余篇,墓志﹑墓表﹑神道碑﹑祭文亦有四十四卷六百余篇,即昌黎亦恐瞪目。故其弘肆才气也淹于其间也。诗文流播甚广。清廖元度《楚风补》卷二三录其诗十五首。清高士熙《湖北诗录》录其诗五首。清熊士鹏《竟陵诗选》录其诗三十一首﹑《竟陵文选》录其文三篇。清朱绪曾《金陵诗征》卷三八“寓贤”录其诗二首。清末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卷六录其诗二首,按语云:“本宁诗选词征典,不善持择,多陈因之言,而披沙拣金,时复遇宝。”陆云龙《皇明十六名家小品》选《李本宁先生小品》二卷。清黄宗羲《明文海》录其文十八篇,评语云:“大泌之文以堆积为工,以多为贵,然不染做作扭揑之习,百一之中亦有佳文,惜为多所掩耳。”陈继儒《乐府先春》有散曲套数一套署其名,未知是否托名。生平见钱谦益《李公墓志铭》(《牧斋初学集》卷五一)﹑清邹漪《启祯野乘》卷七﹑清张廷玉《明史》卷二八八。

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4 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