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德 |
释义 | 李德 (生卒年不详)字仲修,号易庵,又自称采真子。广东广州府番禺(今广州)人。洪武三年(1370)以荐至京师,授洛阳典史,迁济南府经历,改西安。历职郡邑十余年,年薄暮矣,乃自陈不能为吏,愿就教职,授湖广汉阳教谕。秩满,改广西义宁学官,倦游归,卒于家。初好为诗,黄佐谓其“多效长吉﹑太白”,晚究伊﹑洛之学。著有《易庵集》,未见传。在先,德曾与孙蕡等结社广州之南园,香山黄佐编《广州人物传》论及南园诗社,称孙蕡﹑王佐﹑李德﹑黄哲﹑赵介为“五先生”,因以“南园五先生”名传。现存嘉靖三十六年(1557)王国桢刊本《广中五先生诗集》及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刊本《南园五先生诗选》皆收李德之《易庵先生诗选》。因五人中惟孙蕡有集流传,后有佚名辑李德与王佐﹑黄哲﹑赵介诗,合刊为《广州四先生诗》。《四库全书》收《广州四先生诗》(内收德诗五十九首),《总目》“提要”云:“虽网罗放失,篇帙无多,然如哲(黄哲)之五言古体,祖述齐梁,德(李德)之七言长篇,胎息温﹑李,俱可自名一家,惟佐(王佐)气骨稍卑,未能骖驾,而介(赵介)诗所存太少,不足以见所长耳。然粤东诗派数人实开其先,其提倡风雅之功,有未可没者。”徐泰《皇明风雅》卷一七录其诗二首。俞宪《盛明百家诗》后编录其诗五十余首为《李仲修集》,与孙蕡﹑王佐﹑黄哲诗合为《广中四杰集》。顾起纶《国雅》卷二录其诗六首。李腾鹏《皇明诗统》卷三录其诗二十二首。清钱谦益《列朝诗集》甲集录其诗二十二首。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一〇录其诗五首,“诗话”云:“长史好效长吉,孙仲衍(孙蕡)戏之曰:‘子诚混元皇帝孙也。’然其诗实与长吉相远。”清屈大均《广东文选》录其诗八首。清梁善长《广东诗粹》卷二录其诗十首。清末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九录其诗四首,按语云:“仲修诗长于古体,短篇音节流美,长篇则才力较弱,不耐多吟耳。”生平见黄佐《李德传》(焦竑《国朝献征录》卷八九)﹑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卷一﹑清张廷玉《明史》卷二八五。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