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曾国藩
释义
曾国藩

(1811—1872)原名居武,又名子成,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三年(1833),中秀才;同年,入长沙岳麓书院。次年,中举人。十五﹑十六年,两次赴京会试,皆落第。居京师,读韩愈文。乡后归里,“始有志学诗﹑古文并作字之法”(《家书》,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十八年,中进士,改庶吉士。二十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从理学家唐鉴﹑倭仁读《朱子全书》。受戴存庄启发,对姚鼐文产生兴趣。尤好《史记》﹑《汉书》﹑《庄子》及韩愈﹑欧阳修文,欲与梅曾亮比高低。二十三年,以翰林院侍讲任四川乡试正考官。二十六年,升礼部右侍郎兼署兵部右侍郎。咸丰二年(1852),署吏部左侍郎,六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母丧,归里。三年,奉旨于湘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四年,率湘军镇压太平军。七年,丁父忧,回籍治丧。九年,作《圣哲画像记》,推崇姚鼐,拟振兴桐城派古文。十年,赏加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十一年,进驻祁门。同治三年(1864),因镇压太平军有功,赏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次年,奉旨督办河北﹑山东﹑河南军务﹑镇压捻军。与李鸿章在沪创江南制造总局,兴办军事工业。六年,授体仁阁大学士。七年,授武英殿大学士,奉调直隶(今河北)总督。暇则读书作文,于《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中,提出义理﹑经济﹑考证﹑辞章相统一的为文宗旨。九年,调天津处理教案,因肝病加重,右目失明。八月,调两江总督。十一年,病卒。追赠太傅,谥文正。

曾国藩之文,“于近世诸家,以桐城为正宗”(张瑛《曾文正公文钞·跋》),但不为其所囿。自言“平生好雄奇瑰玮之文”(《致吴南屏书》)。章炳麟论其文曰:“善叙行事,能为碑版传状,韵语深厚,上攀班固﹑韩愈之轮”(《太炎文录·校文士》)。李之鼎谓其诗“清光劲气,胎息苏黄。然诗不及文,自是确论”(《宜秋馆诗话》)。其诗宗黄庭坚,陈衍曰:“自湘乡出而诗皆宗涪翁焉”(《石遗室诗话》),将其诗列入宋诗派。钱仲联亦云:“自姚姬传喜为山谷诗,而曾涤生祖其说,遂开清末西江一派。”又云:其晚年专尚闲适之境,然其“自为诗未能臻此恬淡之境。即其气象宏阔之作,亦壮观有余,凝炼不足”(《梦苕盦诗话》)。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又名《曾国藩全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五﹑《清史列传》卷四五﹑李鸿章《曾文正公神道碑》﹑郭嵩焘《曾文正公墓志铭》﹑朱孔彰《曾文正公别传》(均见《续碑传集》卷五)﹑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谱》等。(牛仰山)

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4 1: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