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施耐庵 |
释义 | 施耐庵 (籍里及生平不详)明嘉靖﹑万历时流行之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之署名作者。嘉靖间刊《忠义水浒传》二十卷一百回本残本﹑万历十七年(1583)天都外臣序刊《忠义水浒传》一百回本﹑万历三十八年容与堂刊《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百回本均署“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明人笔记提及小说《水浒传》之作者,亦首列“施耐庵”之名。如高儒《百川书志》成书于嘉靖十九年(1540),其卷六云:“《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间刊郎瑛《七修类稿》卷二中有“《宋江》又曰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提到“元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崇祯元年(1568)刘兴我刊《新刻全像水浒传》二十五卷一百十五回署“钱塘施耐庵编辑”。崇祯十四年(1641)金圣叹删略袁无涯万历四十二年刊百二十回本《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传》后四十九回,仅取前七十一回刊为《金圣叹批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七十回(贯华堂本),径署 “东都施耐庵撰”。后金评本《水浒传》刊本流行,皆署“施耐庵”一人之名。明人所云“施耐庵”之年代﹑籍里﹑事迹,均无可落实。近人胡适﹑鲁迅因以为“施耐庵”为《水浒传》作者之托名,现亦无法证实实有其人抑或为书坊之托名。考《水浒传》亦如《三国志演义》,为“世代累积”而成之小说,然两者情况又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白话长篇小说之前源主要为宋﹑元民间说唱技艺,特别是“说话四家”之“讲史”。由于“三国故事”有更多历史事实为依据,故主要在“讲史”范围内渐次丰富﹑有序累积,最后写定成书。而仅以模糊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起点,《水浒传》之“历史成分”实际上极其稀薄。以其最早出现之百回繁本《水浒传》而言,七十回以前演述众好汉出身经历之故事几乎均无历史依凭,实际上主要来源于宋元“说话四家”中之“小说”和元代杂剧艺人之创造(宋末元初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当时“小说”所讲故事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见于记载之元杂剧“水浒戏”有三十余种,传世尚有《同乐院燕青博鱼》﹑《梁山泊黑旋风负荆》等十种),七十回以后受招安﹑征方腊,更是根据传闻和满足“讲史”﹑“平话”之需要敷衍而成,征辽则完全是没有历史根据之虚构。至于各种简本写到平田虎﹑王庆之事,乃是百回繁本《水浒传》流传以后书坊为射利目的所添加。绾结短篇而最终成为巨帙之《水浒传》成书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内容上前后之比重和艺术表现上之差别。《水浒传》之主体部分,也即最精彩之部分应是前面众多好汉之出身经历和聚义故事,正是这些故事塑造出一大批出身不同而又性格各异之好汉及其他有关人物,从而使《水浒传》有别于“讲史”类小说,更具有了“英雄传奇”之性质。近人鲁迅认为《水浒传》之要旨为“为市井细民写心”,可称的确。最初孕育《水浒传》故事之温床是宋元都市中之“勾栏瓦肆”,无论是从创作环境﹑背景,还是从创作主体来说,早期 “水浒故事”首先是对时代社会生活之描摹和对现实生活中人物形象之刻画,带有浓厚“市井气息”,从而不可避免地地成了后来《水浒传》精神气韵之基调。而在以后漫长之成书过程中,由于不断有人参预加工改造和文本写作,又使《水浒传》在更大范围内积淀﹑凝聚了两宋以来中国社会广大民众之观念意识和情绪心理,从而形成了《水浒传》带有时代特征之精神蕴含。其中既有对被压迫者之同情,对世道不公之愤懑,对社会平等之憧憬,对扬善惩恶“侠义”行为之赞许,也有对财货之渴求,对功名富贵之希冀;既有对皇权之迷信,对权势之畏惧,也有对暴力之崇尚和性观念之偏执等等。不仅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广大民众之各种观念心理,也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市井细民”观念心理中一些落后﹑偏狭之成份。概而言之《水浒传》之思想精神与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既有联系,也有相当差异,突出展示了中国宋元以来社会下层思想文化之实际。而借助戏曲﹑曲艺和其他艺术和非艺术之传播形式,通过数百年广泛传播,《水浒传》之精神内容已经渗入到了中国社会各个层次和文化生活各个方面。正因为如此,《水浒传》才不仅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重复”之文学经典,也成了长期影响民众思想行为之精神渊薮。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群对《水浒传》之不同态度和在不同层面上对《水浒传》之接受与阐释,反映了《水浒传》精神内容之丰富复杂和对民族文化之巨大影响。在《水浒传》成书过程中,“水浒故事”经历了不止一次合成和重新结撰,形成了各种阶段性文本。据考,初具规模之宋江和梁山好汉故事,已经出现于元刊“平话体”《宣和遗事》中,有证据证明《宣和遗事》中这段简短文字实际上又是据某种专门讲述宋江及其三十六将故事之书摘编,从而说明至少《宣和遗事》以前已经出现过有完整“水浒故事”之文本。虽然我们不知道在《宣和遗事》和嘉靖时出现之百回繁本《水浒传》之间是否还有其他演述完整“水浒故事”之作品,但借助于世代累积,最后完成百回繁本《水浒传》之人,无疑是对《水浒传》成书作出最大贡献之天才作家,《水浒传》实际上也突出表现了其创造个性,可惜我们至今对其籍里及生平几无了解。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