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张彭春
释义
张彭春

(1892—1957)字仲述。天津人。光绪三十年(1904),入天津敬业中学堂(即南开学校之前身),三十四年毕业。同年,考入保定高等学堂,肄业两年。宣统二年(1910)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后转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课余研究文学﹑戏剧。毕业后执教于芝加哥大学。1916年归国,任南开中学部主任,并兼南开新剧团副团长。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任清华大学教授兼教务长。1926年,兼任南开大学教授。1930年随梅兰芳剧团赴美,任剧团总管兼发言人。同年返国。1935年,又随梅剧团访苏。1938年任西南联大教授兼国民参政会第一届参政员,同年奉派赴美,七月访英。1940年任驻土耳其公使,1942年5月,调任驻智利公使,1944年10月去职。1946年1月赴伦敦,任中国出席第一届联合国代表团代表。后历任中国驻联合国经济暨社会理事会常任代表﹑出席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首席代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并历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1952年初退休,1957年客死美国。

张彭春早在留美期间,即著有《外侮》﹑《醒》等数篇短剧。1916年回国后,在南开新剧团采用西方写实剧手法,指导学生编排新剧,并创设导演制,兼任新剧团导演,编撰并导演了《一念差》等剧目。1918年,南开新剧团演出由其编导的《新村正》,在京﹑津地区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纯粹新剧”。论者认为,“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看,《新村正》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过渡时期南开新剧的最后一个高峰之作,也标志着我国新兴话剧一个新阶段的开端”(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二十年代以后,以编导世界名剧为主,“他打开窗口,以严肃的艺术态度,娴熟的导演技巧,把一批世界名剧,如易卜生的《娜拉》及《国民公敌》,莫里哀的《悭吝人》﹑果戈理的《钦差大臣》﹑高尔斯华绥的《斗争》﹑王尔德的《少奶奶的扇子》,先后搬上中国舞台”(马明《张彭春与中国现代话剧》),并据英文编译了《十二镑钱的神情》﹑《可怜的裴迦》﹑《求婚》﹑《打是喜欢骂是爱》﹑《虚伪》﹑《好事多磨》﹑《月下》﹑《最后一计》等独幕话剧。这批剧目的上演,“远近为之轰动,较之新剧时期,南开的话剧确实是‘更放异彩’了”(同上)。生平事迹见刘绍唐主编《民国人物小传》第三册(上)(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年6月版)﹑马明《张彭春与中国现代话剧》(载《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九辑,1982年2月)等。(梁淑安)

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5: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