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任天知 |
释义 | 任天知 (生卒年不详)其真实姓名及身世不甚可考。据欧阳予倩云:“他在上海那么多年,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什么地方人,真姓名叫什么,谁都不知道。”(《谈文明戏》)徐半梅云:“他是何许人,却妙不可言。据他暗地里对人说:他是西太后私生子,所以算旗人,名文印(文毅);但他又算台湾人,是日本籍,因为作了日人藤堂氏的养子,所以又叫藤堂调梅;而任天知是他做汉人地位的姓名。”(《话剧四十年回忆录》)清末留学日本,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东京看过春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建议搬回上海演出,当时曾孝谷﹑李叔同未同意。不久,任天知回国,在上海与王钟声合办通鉴学校,培养新剧人才。三十四年在春仙茶园演出《迦茵小传》。宣统二年(1910),组织我国第一个职业新剧团体进化团,并主持其事,率团在上海﹑芜湖﹑扬州﹑宁波﹑南京﹑汉口各地做巡回演出。剧院门口均标以“天知派新剧”旗帜。“影响所及,几乎长江下游南北两岸较大的城市都轰传着进化团和任天知。他们的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张庚《中国话剧运动史初稿》,第一章)。不久,各地仿效“天知派”的新剧团体相继成立。1912年进化团回上海在新新舞台与京剧同台演出,因演出时间发生矛盾而中止合作。同年秋,进化团解体。任天知以后未再办剧团,曾短时期参加过民兴社。1914年,应朱双云之请搭班民鸣社,不久离去。以后再未涉足于新剧舞台。 “天知派”新剧是我国话剧创始期一大派别,编演的剧目均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很强的煽动性,用化妆演讲的方式,反映当时一些政治问题,“也演了一些外国戏剧或外国小说改编的戏,还有用中国小说改编如《恨海》之类的戏,但它的特点,就在家庭故事戏当中也羼杂着化装演讲的成分,这样就产生了‘言论派老生’这样的角色”(欧阳予倩《谈文明戏》)。任天知当时被称为“第一言论老生”。所演剧目大多没有剧本,擅长临场发挥。论者评其于通鉴学校时期与王钟声合作排演《迦茵小传》云:“由于任天知带来了春柳社在日本演剧的经验,《迦茵小传》在形式上完全扫除了京剧的痕迹,成为国内新兴话剧正式形成的标志”(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第一章第一节),“虽不能称十分完善,总可以说是划时代的成功”(徐半梅《话剧四十年回忆录》)。代表剧目有《黄金赤血》﹑《共和万岁》﹑《血蓑衣》﹑《黄鹤楼》﹑《东亚风云》﹑《新茶花》等。生平事迹见徐半梅《话剧四十年回忆录》﹑欧阳予倩《谈文明戏》等。(梁淑安)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