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于右任 |
释义 | 于右任 (1879—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笔名骚心﹑大风﹑剥果﹑半哭半笑盦主﹑神州旧主﹑太平老人等,以字行。陕西三原人。两岁丧母,父外出,由伯母房氏抚育成人。家贫,曾为童工以糊口。天资聪敏,勤奋好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秀才。二十四年,应答陕西提学使叶伯皋试卷,被誉为“西北奇才”。次年,陕西大旱,被委任三原粥厂厂长。二十六年,入陕西中学堂学习。二十九年,任商州中学堂监督。同年中举;因《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议时政并指斥毓贤,陕甘总督升允以“逆竖倡言革命,大逆不道”罪名,密奏清廷,请旨拿办。三十年,清廷下旨通缉。逃往上海,得马相伯之助,入震旦学院学习,化名刘学裕。次年,参与筹办复旦公学和中国公学,并任教于两校。三十二年,赴日本,入同盟会,组织豫﹑晋﹑陕﹑甘四省旅日同学会,任会长。次年,于上海创办《神州日报》,鼓吹革命。宣统元年(1909),创刊《民呼日报》,取“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之旨,持论较《神州日报》更为激烈。仅两月,被迫停刊。相继创办《民吁日报》和《民立报》。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交通部次长。加入南社。1914年,受孙中山之命,组织西北革命军,主持陕西方面讨伐袁世凯事宜。1918年至1922年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1922年南下,与邵力子等创办上海大学。1924年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拥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次年,受孙中山之命任北京政治委员会委员。孙中山逝世后,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1926年赴苏联敦请冯玉祥回国。冯玉祥国民联军成立,任驻陕总司令兼省长。1928年后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政府委员,国民党历届中央执行委员,一度受到蒋介石的倚重。1936年西安事变后,因杨虎城为其旧部,引起蒋介石不满。1934年,提倡草书,成立标准草书社。1937年发起创办《民族诗坛》(月刊),常作诗鼓吹抗日。1949年赴台湾。1964年11月10日病逝。 于右任终生从政,兼擅诗词与书法。诗词多以旧体,且多为有关国家兴亡﹑民族荣辱﹑民生疾苦之作。文字通俗易懂,绝无堆砌典故之病。吴宓《空轩诗话》以为其诗“苍凉悲壮,劲直雄浑,而回肠荡气,感人甚深,在今自成一格,可比昔之辛稼轩﹑陆放翁,尤以民国八﹑九年间在陕西统兵,从事革命战役﹑崎岖艰难之际所作为最佳。《民活学校园纪事诗》前后二十首,以花草植物之色性喻英雄志士之怀抱,融合自然与人事,而又能表现自我,且以新名新意溶入新格律,乃吾侪所认为创造之正途也。”又被称为“当代草圣”,“元老记者”。其草书被称为“于草”。著有《半哭半笑楼诗草》(已佚)﹑《变风集》﹑《右任诗存初集》﹑《右任诗存二集》﹑《右任诗存笺》﹑《于右任诗歌萃编》﹑《于右任文集》等。生平事迹见刘凤翰《于右任年谱》(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许有成《于右任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陈四长﹑潘志新《民国奇才于右任》(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赵慎修)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