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敦颐 |
释义 | 周敦颐 (1017——1073)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今名,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少孤,养于外家,景祐中,以舅父郑向荫,奏补试将作监主簿,授洪州分宁县主簿。为南安军司理参军,移郴州桂阳令。改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改虞部员外郎,通判合﹑虔二州。熙宁元年,知郴州,为广南东路转运判官。三年,提点本路刑狱。以疾乞知南康军,分司南京。家于庐山莲花峰下,门前有溪,名濂溪,学者又称为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南宋嘉定时赐谥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敦颐博学,善谈名理,精于《易》理,为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皆从之学。在宋代理学家中,他最早提出“文所以载道”说,谓“文辞,艺也;道德,实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通书·文辞》)。又云:“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通书·陋》)这又开道学家重道轻文之先声。其诗文精粹深密,有“光风霁月”之态(黄庭坚《濂溪诗并序》)。散文如《爱莲说》,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高风亮节,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诗如“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馀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春晚》);“三月山方暖,林花互照明。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同宋复古游山颠至大林寺》),意象生动,富于情韵,绝无道学家气。著有《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诗十卷(潘兴嗣《墓志铭》)。文集在北宋时未有刻本,在南宋时有两种刻本:一为道州守萧一致刻《濂溪先生大成集》七卷,一为萍乡进士易统刻《濂溪先生大全集》七卷,两本互有差误(《读书附志》卷下)。明清时代屡经刊修,现存主要版本有:宋刊本《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十二卷﹑年表一卷,明嘉靖十四年刊《濂溪集》六卷,明万历四十年刊《周子全书》七卷,明天启四年刊《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十三卷,清康熙四十七年张氏正谊堂刊《周濂溪先生全集》十三卷,《四库全书》本《周元公集》九卷。版本丛杂,然经校核,各本篇数文字无大差异。《全宋诗》卷四一一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一○七三至一○七四收其文二卷。事迹见潘兴嗣《濂溪先生墓志铭》﹑朱熹《濂溪先生行实》(《濂溪集》附),《宋史》卷四二七本传。又,宋度正,明周与爵﹑周沈珂,清吴大榕,近人许毓峰均编有《周敦颐年谱》。(棘园)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