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庭坚 |
释义 |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年十七,随舅氏李公择学于淮南,以孙觉为师。治平四年进士及第,调汝州叶县尉。熙宁五年,除北京国子监教授。元丰元年,寄书苏轼并附所作《古风》诗二首,苏轼称赏之,声名始盛。三年,知吉州太和县,迁著作佐郎。四年,除集贤校理。七年,移监德州德平镇。哲宗即位,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元祐元年,除神宗实录检讨官。四年,为集贤校理。六年,实录成,擢起居舍人。八年,除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哲宗亲政,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劾所编实录多诬枉。二年,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元符元年,移戎州。徽宗即位,起知太平州,至州九日而罢,提举玉隆观。与宰执赵挺之有隙,湖北转运判官承赵挺之风旨,指斥所作《荆南承天院记》为幸灾谤国,崇宁二年,除名,羁管宜州。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黄庭坚的文学创作受苏轼影响最巨,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主张文章诗歌应当有其社会作用,认为“应规摹远大,必有为而后作”(《王定国文集序》),但他又不赞同苏轼那些嬉笑怒骂,敢于讥刺社会的文章,批评“东坡之文妙天下,其短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答洪驹父书》)。他还认为诗歌“非强谏诤于庭,怨愤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因此在诗歌创作上特别追求艺术技巧的探寻,矢志在诗歌创作上独辟门径。他倡导诗学杜甫﹑文学韩愈,强调诗人应当博学,认为“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同时又提倡融汇古人成句入诗,“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答洪驹父书》)。他认为“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因此他提出“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冷斋夜话》卷一),这一“脱胎换骨”法后来即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纲领。黄庭坚一生非常推崇杜甫,尤其推崇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忠义之气,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较多反映,以诗歌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同情,《流民叹》记述河北连续遭受灾害,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对执政者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出批评:“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桓侯之疾初无证,扁鹊入秦始治病。”他关心国家的边备,对宋王朝弃地纳币,不修边备深感忧虑:“百年弃疆王自直,万金捐费物皆春。”(《和谢公定河朔漫成八首》)因此当友人出为边防重任的时候,他又以激情鼓励友人在边塞建功立业,像《送范德孺知庆州》﹑《次韵奉答吉邻机宜》诗,都具有这样鲜明的主题。他称赞王安石“真儒运斗枢”(《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韵》),称颂其新学“荆公六艺学,妙处端不朽。诸生用其短,颇复凿户牖”(《奉和文潜赠无咎》)。他甚至还提出了消弥党争的看法,“人材包新旧,王度济宽猛”(《次韵子由绩溪病起》)。这种包容豁达的态度都展现出他超迈的政治见识。但总的说来,上述作品在黄诗中所占比例甚小,他写得最多最好的还是一些写景﹑咏物﹑抒怀﹑酬唱﹑题画的诗篇。像抒发羁旅行役苦闷的《早行》﹑《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表现洒脱襟怀的《登快阁》,怀念友朋的《寄黄几复》,怀念故园的《夏日梦伯兄寄江南》,描绘江南胜景的《雨中登岳阳望君山》,题杜甫画像的《老杜浣花溪图引》,无不笔酣墨畅,而又意境清远,情意真切,极富韵味。黄庭坚在艺术上取迳杜﹑韩,力避滑熟,而以生涩为特色,讲求点铁成金之法,擅长运用典故,所谓“用一事如军中之令,置一字如关门之键”(《跋高子勉诗》),这是他诗歌艺术风格的一大特色。像“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成双”(《睡鸭》),是点化徐陵《鸳鸯赋》的诗句,“公有胸中五色线,平生补衮用功深”(《再次韵四首》)是化用杜牧《郡斋独酌》诗的成句,从而造成自己独到的意境,收到了语简意工的效果。黄庭坚的诗歌刻意章法,语言奇警,“洗尽铅华,独标隽旨,凡风云月露与夫近香奁者,洗刷殆尽”(陈丰《辨疑》)。他喜欢用拗律险韵,以此来达到格韵高绝的效果。近体律诗中竟有近半数属于拗体,如《题落星寺》﹑《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故次韵道之》等诗,元人孙瑞谓“有押韵险处,妙不可言”,并称“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的诗句,“奇健之气,拂拂意表”(《隐居通议》卷八引)。其诗歌字锻句琢,故多精警之句,“翩翩佳公子,为政一窗碧”(《咏竹》),“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寄黄几复》),“桃叶柳花明晓市,荻芽蒲笋上春洲”(《次韵盖郎中率郭郎中休官》),“旅床争席方归去,秋水粘天不自多”(《赠陈师道》),都是诗眼灵动,字字传神的名句。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上追求新奇,成为其诗歌的显著特色,但讲求过度也成了他诗歌的阙失,宋人张嵲云:“其古律诗酷学少陵,雄健太过,遂流而入于险怪。要其病在太著意,欲道古今人所未道语尔。”(《永乐大典》卷二二五三七引《黄庭坚豫章集序》)不过,这些缺失仅仅是黄庭坚诗中的微瑕,他的大量诗歌历来为人所盛赞,具有很大的影响,后人尊奉其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一,直至清代仍有不少学习继承其创作手法的诗人。黄庭坚的散文在当时也为人所重。他曾经教人以文章之法:“文章好奇,自是一病。学作议论文字,须取苏明允文字观之,并熟看董﹑贾诸文。”(《扪虱新话》上集卷一)黄庭坚长于辞赋,如《悼往赋》﹑《休亭赋》﹑《苏李画枯木道士赋》﹑《墨竹赋》,均学《楚辞》而得其妙(《文章精义》)。他的各体文章成就不一,南宋杨万里极为推崇黄庭坚小简,有“本朝唯山谷一人”之誉(《怀古录》卷下);明人何良俊也认为其小文甚佳,往往蕴藉有理趣,举其《赵安国字序》﹑《杨概字序》﹑《王定国文集序》﹑《小山集序》﹑《忠州复古记》等篇,推为奇作(《四友斋丛说》卷二三)。他的散文也有过分求奇求巧的毛病,因此朱熹批评他“一向求巧,反累正气”(《朱子语类》卷一三九)。在宋代即有人将黄庭坚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后山诗话》),但是黄词的成就实不如秦。他早年的部分作品接近柳永,多写艳情,甚至流于猥亵,由此遭到友人警告,说他“以笔墨劝淫”,当下“犁舌之狱”(黄庭坚《小山集序》)。他有一些词杂用怪字俚语,字面生涩,像《鼓笛令》﹑《归田乐令》﹑《望远行》诸词,被后世词评家斥为“古人粗率处,遗误后学非浅”(《左庵词话》卷上)。然其多数词仍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故四库馆臣称其“佳者则妙脱蹊径,迥出慧心”(卷一九八)。如《念奴娇》(断虹霁雨)﹑《定风波》(万里黔中一漏天)均为贬官时所作,既有傲兀不羁的性格,又有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浣溪沙》(新妇矶头眉黛愁)描写山光水色,以人喻物,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态,笔笔清奇”(《蓼园词选》)。至于“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蓦山溪》),“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鹧鸪天》),“山泼墨,水挼蓝,翠相搀”(《诉衷情》),“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水调歌头》),写景抒情,或清隽秀丽,或气势豪壮,极为时人称赏。黄庭坚还工书法,兼擅行﹑草,遒劲清瘦,纵横奇倔,而又不失轨度,为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黄庭坚的文集在宋代几经编纂刊印,由洪炎编为《豫章黄先生文集》三十卷﹑李彤编为《外集》十四卷﹑黄㽦编为《别集》二十卷,又有《简尺》二卷﹑词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宋史·艺文志》七)。现存残宋本﹑元刊本﹑明弘治叶天爵刻嘉靖六年重修本﹑明万历三十二年刊本﹑乾隆三十一年缉香堂刊本﹑《四库全书》本等。文集重要笺注本有南宋任渊《黄太史精华录》八卷,含诗赋铭赞六卷﹑杂文二卷,现存明刊本。诗集重要笺注本有任渊《山谷内集诗注》二十卷﹑史容《外集诗注》十七卷﹑史季温《别集诗注》二卷,现存宋绍定五年刊本(残卷)﹑元刊本﹑明刻本﹑清乾隆间谢启昆校刊本﹑《四库全书》本﹑日本翻刻宋刊本等。黄庭坚的词在宋代时已有《山谷词》一卷流行(《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别称《豫章黄先生词》或《山谷琴趣外编》,现存黄丕烈校宋本﹑明嘉靖刻本﹑毛晋汲古阁刊本﹑《四库全书》本。今人整理本有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刘琳等校点的《黄庭坚全集》,中华书局2003年出版刘尚荣校点的《黄庭坚诗集注》。《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近一百九十首,《全宋词补辑》录其词二首。《全宋诗》卷九七九至一○二八录其诗四十九卷。《全宋文》卷二二七五至二三三七收其文六十三卷。事迹见《宋史》卷四四四本传。宋黄㽦编有《山谷先生年谱》三十卷﹑任渊编有《山谷年谱》一卷﹑明陈以志编有《重刻山谷先生年谱》十四卷。(曾枣庄)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