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均 |
释义 | 吴均 (469—520)南朝齐﹑梁诗人﹑骈文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家世寒微。少年仗气行侠,曾亲至寿阳前线,参与南齐与北魏之战,时约在齐明帝建武间。东昏侯永元间,以功名不遂,转而至湘州依太守王峻,并与周兴嗣交往酬答。齐末梁初(501),入建康。沈约见其文,颇加称赏。天监二年(503),柳恽为吴兴太守,召为主簿,时相赋诗酬唱。不得意,赠诗而去,又复来,恽遇之如故。天监四五年间,以柳恽之荐,入临川王萧宏幕,随同北伐。六年返建康后,扬州刺史建安王萧伟引兼记室,掌文翰。在建康与萧子云﹑王筠﹑王僧孺等人游,又为梁武帝召入赋诗,悦之,后稍失意,致梁武有“何逊不逊,吴均不均”之贬。天监九年(510),萧伟迁江州刺史,吴均补国侍郎,兼府城局。十二年,还建康,除奉朝请。时萧子显与吴均皆启撰齐史,均求借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梁武不许,谓齐代史事,知之者甚多,可自行搜访。及书成,于梁武帝佐齐明帝夺帝位及诛杀高武子孙事未加隐讳。梁武帝以其书失实为由,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十条,吴均不敢对答,敕焚其书,免其职。寻又召见,使撰《通史》,上起三皇,下及齐代。吴均属草本纪﹑世家毕,列传未就。普通元年(520),卒,年五十二。 史称吴均诗清拔有古气,时人效之,谓为“吴均体”,《玉台新咏》即录有纪少瑜《拟吴均体应教》诗,然拟作未见“清拔”。能代表其风格者,则为集中宣泄牢愁及描写边城诸作。盖亲列戎行,发而为诗,自与其他文士杂取两《汉书》中典实凑集成篇者迥异。《升庵诗话》卷二谓其工于起句。《文中子·事君》称吴均之文“怪以怒”。其《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与施从事书》,记浙中山水,清迥中间以傲岸之气,《檄江神责周穆王璧》﹑《饼说》二文,则于俳谐中寓不平,皆为后人所称。 吴均又为史学家,除撰著《齐春秋》外,尝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著《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唐先贤传》五卷,《续文释》五卷,均佚。又有《续齐谐记》一卷,为志怪小说,《文选》李善注﹑《艺文类聚》等均加引录。《西京杂记》二卷,旧题葛洪撰,或以为亦出吴均依托。 有集二十卷,佚。《郡斋读书志》卷十七言《吴均集》唐世搜求,止得十卷,至宋代而仅存三卷。《颜氏家训·文章》言均有《破镜赋》,早亡。明人张溥辑有《吴朝请集》,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