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元裕 |
释义 | 高元裕 (777——852)始名允中,大和初始改今名。字景圭,行二十九,渤海(今河北沧县)人。贞元十二年登进士第,调补秘书省正字,出佐山南西道﹑荆南二镇,为掌书记。转试协律郎﹑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长庆初,真拜御史,转右补阙。大和初,任侍御史。三年,为司勋员外郎,转吏部员外郎,迁左司郎中。李宗闵为宰相,擢为谏议大夫,寻改中书舍人。时属朝廷多故,李训﹑郑注擅权立威,元裕公正立朝,素恶之。郑注入翰林,元裕草制,辞含讥刺。九年,宗闵南贬,元裕出饯。郑注怒,借故贬元裕为阆州刺史。训﹑注既诛,复征为谏议大夫。开成三年,充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子宾客。次年,改御史中丞,风望峻整。会昌中,为京兆尹,累迁尚书左丞,领吏部选,出为宣歙观察使。宣宗立,入为吏部尚书,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封渤海郡公。大中六年,以吏部尚书召,卒于道,年七十六。元裕性勤约,善书,通经术,敏于吏治,为时人所推重。今仅存断句两句,见《全唐诗》卷七九五,文一篇,见《唐文拾遗》卷二八。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七一﹑《新唐书》卷一七七本传﹑萧邺《大唐故吏部尚书赠尚书右仆射渤海高公神道碑》。(吴在庆)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