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允 |
释义 | 高允 (390—487)北朝魏学者﹑作家。字伯恭,勃海蓨(今河北景县)人。祖泰﹑父韬并仕后燕慕容氏。魏道武帝平中山,入魏,帝以韬为丞相参军。韬早卒。允幼孤夙成,为崔浩父宏所叹赏。允年十余,奉祖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几罢。性好学,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传》。郡召功曹。魏太武帝神䴥三年(430),允年四十一,为杜超从事中郎,赴邺,府寻解,还乡教授,受业者千余人。次年,与卢玄等俱被徵,拜中书博士,迁侍郎。延和中,太武帝弟乐安王拓拔范西镇长安,以允为从事中郎,甚有匡益,秦人称之。寻徵还,作《塞上翁诗》,有混欣戚,遗得丧之致。此诗今佚(唯序见《太平御览》尚存)。在高允所作诗文中,此诗作年较早,盖五十以前作。 魏太武帝太延二年(436),允年五十,从乐平王拓跋丕讨上邽,参丕军事。太延五年(439),太武帝平凉州,允以参谋之勋,赐爵汶阳子,加建武将军。自凉州平,宗钦诸人皆入魏,允与宗钦有诗相赠答,皆四言体。次年,即太平真君元年,奉诏与崔浩述成《国记》,与浩争“汉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于东井”事,浩初有异议,后岁余,卒服其言。寻授景穆太子经书,颇受礼遇。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崔浩诛,允以预《国记》事,太武帝召而诘之,景穆太子劝以归过于浩,允对以事实。太武帝初甚怒,后谓其直,不罪焉。允尝谏景穆太子营立田园取利,景穆太子不从。及景穆太子死,太武帝召见允,允见帝而泣,因陈灾异事。后宗爱杀太武,大臣陆丽等诛爱而立文成帝,允颇有谋,而不言其功,赏亦弗及之。文成帝立,允尝谏起宫室及论婚娶丧葬之制,皆为文成帝所纳。后拜中书令,文成幸其第,见其贫乏,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其子为长乐太守。太安﹑和平间(458—464),尝作《代都赋》及《名字论》,今并佚。魏献文帝立,乙浑专权,文明太后诛之,遂引允禁中,参决大政。未几,允以年在八十左右,作《告老诗》。又作《徵士颂》﹑《鹿苑赋》,在《宏明集》中。时献文帝北伐柔然,允又作《北伐颂》,亦见本传。允诗文中以孝文帝太和二年(478)所作《酒训》为最晚,时年八十九。年九十八卒,赠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 高允享年甚高,于北魏学术﹑文化有重要影响。与南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大体同时。史称其昼夜执书,吟咏寻览。然以南北异地,世情各殊,其作品古朴质直,与鲍﹑谢大异。故近人刘师培评崔浩﹑高允之文“硗确自雄”。然允文虽质直,犹饶古气,《鹿苑赋》稍有文彩。唯诗皆无意兴,四言诗颂,纯系说教。即《乐府诗集》所收诗二首,亦殊稚拙,纯为模拟。 高允所著书,据《魏书》本传,有诗﹑赋﹑诔﹑颂﹑箴﹑论﹑表﹑赞及《左氏公羊释》﹑《毛诗拾遗》﹑《论杂解》(中华版校勘记以为是《毛诗拾遗杂解》或《论语杂解》之误)﹑《议何郑膏肓 P事》等百余篇。《隋书·经籍志》已不见著录。又《隋志》有“后魏司空《高允集》二十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云二十卷,则唐五代犹存。今佚。存文十二篇,清严可均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诗四首,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