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司马光
释义
司马光

(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景祐五年进士,初仕苏州签判。丁外艰,服除,签书武成军判官事,改大理评事,补国子监直讲。庆历六年,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庞籍辟为并州通判。召还,直秘阁,为开封府推官,修起居注,判礼部,同知谏院。进知制诰,改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治平三年,进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侍读学士。熙宁三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辞枢密副使职不拜,求外任,出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居洛阳,编修《资治通鉴》。哲宗即位,皇太后临朝,起光执掌国政,尽废新法。元祐元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卒于位,年六十八,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绍圣初,夺赠谥,追贬清远军节度副使,又贬崖州司户参军。后蔡京擅权,列名于奸党碑。靖康初还赠谥,建炎中配享哲宗庙庭。司马光为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自言不喜为科举时文,“虽仅能牵合,终不甚工”,而倾慕古文,尤好史学(《上始平公述不受知制诰启》)。现存文章以奏议﹑议论文为多。王安石论其文章似西汉文风(《邵氏闻见后录》);晁公武也以为“其文如金玉谷帛药石也,必有适于用”(《郡斋读书志》卷一九)。他的散文成就主要体现在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上。《通鉴》一书体例谨严,结构完备,文字质朴简洁,叙事清析,文笔流畅,不仅具有史学价值,而且富于文学色彩。一些精彩篇章,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李愬雪夜入蔡州”等,都写得神彩飞动,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其馀散文如《谏院题名记》以二百来字的篇幅,把谏官的职守描述得淋淳尽致,深切著明;《训俭示康》谆谆教诲儿子节俭,反复叮咛,不著修饰,而又情真意切。也能诗,诗名不甚著,一些评论史传人物的诗如《哀李牧》﹑《马伏波》﹑《读汉武本纪》﹑《王昭君》,既有讽谕,又有感慨,不发空言(《载酒园诗话·司马光》),表现出宋诗好为议论的特色。词作不多,《西江月》(宝髻松松绾就)﹑《锦堂春》(红日迟迟),写得辞情绮丽,缠绵蕴藉,别是一种风格,以至于有人猜疑为轻薄子伪托之作(《蟫精隽》卷一五)。司马光还著有笔记《涑水纪闻》,记载所闻见宋朝史事,简要真实,元脱脱撰修《宋史》多有采用;《续诗话》对诗歌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司马光著述甚丰,文集﹑史学著作﹑注释多达二十馀种(苏轼《司马温公行状》)。现存文集有:南宋绍兴三十年刘峤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八十卷(《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南宋蕲州刊《司马温公全集》一百一十六卷(日本内阁文库藏);《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八十卷,有明天顺﹑嘉靖﹑万历刻本,乾隆六年陈宏谋刊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三首。《全宋诗》卷四九八至五一二录其诗十五卷。《全宋文》卷一一七二至一二三○收其文五十九卷。事迹见苏轼《司马温公行状》﹑范镇《司马文正公墓志铭》(《传家集》附)﹑《宋史》卷三三六本传。明马峦﹑司马露分别编有司马光年谱,清人顾栋高也编有《司马温公年谱》八卷。(李文泽)

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