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马君武
释义
马君武

(1881—1940)原名道凝,字厚山;改名同;再改名和,字贵公,又字君武。以君武行。广西桂林人。九岁丧父。家贫。光绪二十五年(1899),入广西体用学堂,习英语﹑数学。次年,拜康有为为师。二十七年,入上海震旦学院习法文,译《法兰西革命史》。同年冬赴日留学,结识梁启超,为《新民丛报》撰稿。次年,和章太炎等在日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二十九年,入日本帝国大学攻读工艺化学;结识孙中山,开始发表反清排满演说。三十一年,入同盟会,任秘书长兼广西主盟人。次年回国,创办中国公学,任总教习和理化教授,并在《民报》介绍马克思传略。三十三年,为两江总督端方所迫赴德学习工业。宣统三年(1911)冬归国。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实业部次长。同年入南社。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任广东军政府交通部长。1921年任孙中山非常大总统府秘书长﹑广西省长。1924年之后历任上海大夏大学校长﹑北京工业大学校长﹑上海中国公学校长﹑广西大学校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最高国防会议参议,并主持广西戏剧改进会。1940年病逝。

马君武一生从事政治﹑教育﹑科学技术和翻译事业,以余事为诗。辛亥革命时期曾主张“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范铸诗才;须从旧锦翻新样,勿以今魂托古胎”(《寄南社同人》),鼓吹诗歌改革,并主张以诗文“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诗文集自序》)。而其在翻译介绍西洋诗歌方面的成就,尤为人所称道。陈子展评曰:“我们读过《马君武诗稿》的人,总该惊异他那种雄豪深挚的诗笔。而他翻译拜伦的《哀希腊》,虎德的《缝衣歌》,歌德的《阿明临海哭女诗》,也能如他的创作一样,具有一种深挚感人的力量。”并谓拜伦的《哀希腊》有马君武﹑苏曼殊﹑胡适之三种译文,其中“最爱读马君武的译文,以为他的气魄译此等诗最为相称”(《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翻译文学》)。著有《马君武诗稿》。译有托尔斯泰的《心狱》(即《复活》)﹑黑格尔的《一元哲学》﹑卢梭的《民约论》﹑《斯宾塞〈女权篇〉达尔文〈物竞篇〉合刊》,以及拜伦﹑席勒之诗。生平事迹见《马君武先生纪念册》。(赵慎修)

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5 5: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