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包天笑
释义
包天笑

(1876—1973)原名清柱,改名公毅,字朗孙,别署拈花﹑钏影楼主等,以天笑通行于世。江苏吴县人。其祖父瑞瑛为书生,三十而卒。父应壎(韵竹)为遗腹子,因家道中落,初业商,后作幕。包天笑六岁拜师受教。八岁开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和新报刊。十一岁开始读五经﹑唐诗,并命题作文。十七岁父卒,家贫,辍学授徒。十九岁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开始习日文﹑英文,在苏州组织励学会,开办东来书庄,出售新书新刊。二十六岁创办《励学译编》月刊,并在该刊发表翻译小说《迦因小传》(与蟠溪子合译),文名初显。二十七岁受蒯礼卿之派,赴上海经办金粟斋译书处,出版严复所译《原富》等七部名著;并与表兄尤子春合资翻印当时列为禁书的谭嗣同《仁学》一书,半赠半售,以广宣传。二十九岁应聘任山东青州府中学堂监督,同时在报刊上发表著译小说和杂文。三十一岁应聘赴上海任《时报》编辑,创设副刊《余兴》,开我国报纸文艺副刊之先河,从此开始了专业作家兼文学编辑生涯。又加入革命文学社团南社。由其创办或主编的文学期刊有《小说时报》(1909年)﹑《妇女时报》(1911年)﹑《小说大观》(1915年)﹑《小说画报》(1917年)﹑《星期》(1922年)等。二十年代以后,逐渐摆脱编辑工作,倾全力于创作和翻译。1949年初赴台湾。1950年复转至香港定居,直至1973年去世,终年98岁。

包天笑能诗文,主要致力于小说的创作和翻译,长篇多达数十种,短篇不计其数。初多翻译小说,并以文言为主。至1917年翻然悔悟:“鄙人从事于小说界十余寒暑矣,惟检点旧稿,翻译多而撰述少,文言伙而俗话鲜,颇以为病也。”(《小说画报·短引》)此后注重创作,并尽量采用白话。重视“教育小说”,是近代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部分作品曾被采用为学校教材。主要创作小说有《留芳记》﹑《上海春秋》﹑《人间地狱续集》(因毕倚虹已有《人间地狱》,故名)﹑《风流少奶奶》﹑《复古村》﹑《碧血幕》等。翻译小说除《迦因小传》外,尚有《馨儿就学记》﹑《孤雏感遇记》﹑《埋石弃石记》﹑《空谷兰》﹑《梅花落》等。其中部分作品曾被搬上银幕。生平事迹散见其所著《钏影楼回忆录》﹑《钏影楼回忆录续编》等。(裴效维)

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3 20: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