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韦处厚 |
释义 | 韦处厚 (773——829)初名淳(一作惇,误),避宪宗讳改。字德载。行一,故称韦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元和元年登进士第,又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集贤殿校书郎,四年,举贤良方正异等,宰相裴垍引直史馆,改咸阳尉,迁右拾遗,并兼史职。擢左补阙。元和九年前后,为礼部员外郎。十一年九月,由考功员外郎贬开州刺史。十三年入为户部郎中。穆宗即位,自户部郎中﹑知制诰充翰林侍讲学士。长庆二年四月,迁中书舍人,加史馆修撰。三年十月,权知兵部侍郎知制诰,依前充侍讲学士兼史馆修撰。四年二月加承旨。十月拜兵部侍郎。时李绅为李逢吉所构,逐为端州司马,且必欲置于死地,由韦处厚尽力护救获免。宝历二年十二月,以佐命之功,进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国二年,务在济时,不为身计,颇叶时誉。大和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卒。处厚自幼聪敏好学,受经学于其父韦万,学文于伯舅许孟容。及壮,通《六经》,旁贯百家,于佛书尤精。家中聚书逾万卷,多手自刊校。刘禹锡称其为文“以才丽为主”,“以识度为宗”(《刘禹锡集》卷一九《韦处厚集纪》)。一生著述甚富。《旧唐书》本传及《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韦处厚预修《德宗实录》五○卷﹑《宪宗实录》四○卷﹑《六经法言》二○卷(与路隋合著)﹑《大和国计》二○卷﹑《韦处厚集》七○卷﹑《翰苑集》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翰林学士记》一卷,并佚。《全唐诗》卷四七九录其《盛山诗》一二首,《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二五补一首又三句。《盛山诗》作于开州刺史任所。韩愈《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称:“读而歌咏之,令人欲弃百事往而与之游。”并谓元稹﹑许康佐﹑白居易﹑李景俭﹑严謩﹑温造均有和作,“于是盛山十二诗与其和者大行于时,联为大卷,家有之焉”。《全唐文》卷七一五录其文为一卷,生平事迹见刘禹锡《韦处厚集纪》﹑《旧唐书》卷一五九﹑《新唐书》卷一四二本传及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唐诗纪事》卷三一等。(吴汝煜)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