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师培 |
释义 | 刘师培 (1884—1919)字申叔,改名光汉,号左盦,别署光汉子。江苏仪征人。刘毓崧之孙。幼承家学,十二岁读毕“四书”﹑“五经”。十八岁,补县学生员。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举。次年,赴京会试不第。归经上海,结识章炳麟,撰《攘书》等,倡言革命。三十年,由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并与蔡氏创办《俄事警闻》,后改《警钟日报》,任主编,因宣传革命,报馆被查封,遂至浙江平湖避难。三十一年,为《国粹学报》撰稿。次年,至安徽,任芜湖皖江中学教员,与陈独秀﹑章士钊﹑苏曼殊结交,又创《白话报》,倡导语言文字改革。三十三年,偕妻亡命日本,加入同盟会,以“韦裔”笔名,撰文与《新民丛报》在国体问题上展开争论,又与何震办《天义报》﹑《衡报》。宣统元年(1909),归国,入两江总督端方幕府。三年,以参议官身份随端方领兵入川,镇压保路运动。途中,端方被所部新军杀死,其逃往成都,于国学院讲学。1913年至太原,任阎锡山高级顾问。1915年年至京,为袁世凯复辟帝制,任“筹安会”理事。1917年应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聘为该校教授。1919年刊行《国故月刊》。同年11月卒。工诗文,钱玄同评论其早期诗文具有“识见之新颖与夫思想之超卓”之特点,“不独为其个人之历史中最宜表彰之一事,即在民国纪元前二十余年间有新思想之国学诸彦中,亦有甚高之地位。”(《刘申叔先生遗书·序》)汪国垣谓其“博学瓌词一时无两,间出其余绪为诗,由亭林上窥浣花,气韵深稳。又五言出入鲍谢,自然高古”(《光宣诗坛点将录》〔定稿〕)。著有《左盦诗》八卷﹑《左盦外集》二○卷﹑《左盦诗录》四卷﹑《左盦词录》一卷﹑《论文杂记》﹑《中国中古文学史》等七四种,辑成《刘申叔先生遗书》。生平事迹见陈钟凡《刘先生行述》(《碑传集补》卷末)﹑蔡元培《刘君申叔事略》﹑钱玄同《左盦年表》(后二种载《刘申叔先生遗书》内)﹑冯自由《刘光汉事略补述》(《革命逸史》第三集)等。(牛仰山)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