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三吾 |
释义 | 刘三吾 (1318-1400)初名昆,更名如孙,字三吾,以字行,号坦斋。茶陵(今属湖南)人。生于元延佑五年(1318)正月。兄刘耕孙仕元为宁国路推官﹑刘焘孙为常宁州学正。三吾避兵广西,授静江路儒学副提举,明军下广西,归茶陵。洪武十八年(1385)以荐至京,授左赞善,二十一年迁翰林学士。博学善属文,主编《省躬录》﹑《书传会选》﹑《礼制纪要》﹑《寰宇通志》等,帝制《大诰》﹑《洪范》等也皆命其为序。年益老,诸事或不合帝意,被劾怠职,降国子博士,寻还职。三十年主会试,坐皆取南方人罪,以老,免死戍边。建文初召还,奉诏修《春秋大全》,二年(1400)八月卒,年八十三。平生博览善记,又老于文学,当明初宿老凋谢之日,朝廷大制作多出其手。所辑《孟子节文》七卷,所编《书传会选》六卷,皆有明初刊本,《四库全书》经部辑收。诗文原有《璚署》﹑《春坊》﹑《北园》﹑《知非》﹑《化鹤》﹑《正气》等稿。现存成化十二年(1476)茶陵知县俞荩刻《坦斋先生文集》三卷,收其序﹑记﹑墓铭﹑论说等文七十余篇。又成化十三年四川巡抚张瓒曾刻《张翰林先生斐然稿》一卷,现存清抄本,有诗文二十余篇。又万历六年(1578)茶陵知州贾缘刻《坦斋刘先生文集》二卷,收其序﹑记﹑表﹑碑铭等七十余篇﹑赋七篇﹑诸体诗二百余首﹑诗余六首,现存天启及清顺治重刊本。后乾隆二十三年(1758)石溪留耕堂刻《刘坦斋先生文集》十五卷补遗一卷,收罗其诗文最为齐备。是本卷首有明俞荩﹑张瓒等为刘集所作旧序,又有其裔孙刘映蔾《重修坦斋公文集序》及凡例。内文十卷收各体文一百三十篇﹑诗三卷收诸体诗二百七十余首﹑词一卷收词二十余首,补遗收文三篇。是本又有清道光七年(1827)重刊本。徐泰《皇明风雅》卷一录其诗一首。李腾鹏《皇明诗统》卷五录其诗二首。清钱谦益《列朝诗集》甲集录其诗十五首,“小传”云:“其文肤棘,不中程度,殊乖国初典雅之风。”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三录其诗四首,“诗话”云:“学士元之故老,其诗虽不中程,足补庚申外史。”《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坦斋文集》二卷,“提要”云:“三吾于洪武中典司文章,颇被恩遇,然其文钩棘而浅近,未能凌轹一时也。”清邓显鹤《沅湘耆旧集》卷二录诗五十首。清末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一二录其诗二首,按语谓其诗“有佳句,殊少完篇”。近人赵尊岳《明词汇刊》自其集录词十二首为《坦斋先生词》。程敏政《皇明文衡》录其文五篇。清罗汝怀《湖南文征》录其文三十五篇。生平见廖道南《翰林学士刘三吾传》(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二〇)﹑何乔远《名山藏》卷五九﹑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三七。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