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许衡 |
释义 | 许衡 (1209——1281)字仲平,号鲁斋,怀孟河内(今属河南)人。世代为农,家贫苦读,后从赵复学生姚枢学程朱之学,受朱熹影响,很重洒扫应对的日常功夫,主张践履力行,提出“民生日用”也是道的观点。甲寅(1254)忽必烈以衡为京兆提学,忽必烈即位后被召至京师,为国子祭酒,他极力向世祖建议推行汉法。不久,谢病归。至元二年(1265),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至元四年又归,至元五年复召,至元七年又归,至元八年召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世祖开太学,由衡教授蒙古﹑色目贵族子弟,后又与郭守敬等制定《授时历》。至元十七年请还,次年病卒,年七十三,谥文正。他曾对其子师可说:“我平生虚名所累,竟不能辞官。死后慎勿请谥,但书许某之墓。”(《宋元学案》卷九十),其《辞召命作》诗有“留取闲身卧田舍,静看蝴蝶挂蛛丝”句,亦可见其隐遁之志。他与姚枢﹑窦默等同是著名的北方理学家,与吴澄齐名,称为“南澄北许”。由于他任国子祭酒时独尊朱﹑程之学,在使理学成为元代官学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人尊为开国大儒。元蒋正子《山房随笔》称他“学问文艺,为世所尊,称为夫子,人目为许先生。”他为文无意修辞,写得质朴明白,达意而止,他不以诗歌著名,但有雅秀之作,《元诗选》说“其古诗亦自成一家,近体时有秀句”。他能避免理学家诗枯燥乏味的毛病,以形象表达情感,如七绝《宿卓水》。清四库馆臣也指出他的“诸体诗亦甚有风格,尤讲学家所难得也”。《全金元词》录其词五首,多为长调,抒写归隐之怀。今存《读易私言》一卷,《鲁斋遗书》八卷,附录二卷。生平事迹见欧阳玄《许先生神道碑》(《圭斋文集》卷九)﹑《元朝名臣事略》卷八﹑《元史》卷一五八﹑《元儒考略》卷一﹑《宋元学案》卷九○﹑《历代名儒传》﹑《新元史》卷一七○﹑《蒙兀儿史记》卷八六。(史铁良)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