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辙 |
释义 | 苏辙 (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苏轼弟。自幼深静好学,博览群书,抱负宏远,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嘉祐二年,与兄轼同榜进士及第,一时名动京师。同年四月因母丧返蜀。嘉祐六年,兄弟二人同举制科,在御试制科策中极言朝政得失,胡宿以为不恭,力请黜之,仁宗仍诏以四等及第。除商州军事推官,奏请在京侍父,未赴任。治平二年,出任大名府推官。次年,苏洵病逝于京,与兄扶丧返蜀。熙宁二年,还朝,任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又上书批评新法,且请去职。次年春张方平知陈州,辟辙为陈州教授。六年,又辟为齐州掌书记。九年,罢任还京,上书要求废除新法,出为南京签判。元丰二年苏轼以谤讪新政罪名入御史台狱,苏辙乞纳在身官以赎兄罪,谪监筠州盐酒税。七年,移绩溪令。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苏辙召还朝任校书郎,未至都门擢为右司谏。元祐元年二月到任,九月,拜起居郎,十一月,擢为中书舍人。历任户部侍郎﹑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在朝期间,力主废弃新法,但又主张区别对待,慎重从事,在处置西夏﹑治理黄河等问题上,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主张。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三月,落职知汝州。六月,降三官,知袁州。九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绍圣四年,再谪化州别驾,雷州安置。次年,移居循州。元符三年,遇赦北归,寓居许昌颍水之滨,自号颍滨遗老,杜门谢客十二年,直至政和二年病逝。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苏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苏辙论文以复古为革新,反对穷妍极态﹑浮巧侈丽的时文,主张“文律还应似两京”(《送家安国赴成都教授三绝》),这一主张正是后来“文必秦汉”之先声。他参加进士试,即以语言质朴,不事雕琢,深得欧阳修赞赏。后来参加制科试,又进一步指责“士大夫为声病剽窃之文,而治苟且记问之学”(《进策·民政上》)。他主张养气以为文,既重视孟子的“养吾浩然之气”,加强主观道德修养;更强调阅历对养气为文的决定作用,主张象司马迁那样游历天下,开阔心胸和眼界(《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其散文特色正如元代刘壎所说:“老泉之文豪健﹑东坡文字奇纵,而颍滨之文深沉。”(《隐居通议》卷一五)明代茅坤亦云:“苏文定公之文,其谗削之思或不如父,雄杰之气或不如兄,然而冲和淡泊,遒逸疏宕,……西汉以来别调也。”(《苏文定公文抄引》)清人储欣也说:“子由之文好淡好纡,淡似薄而实非薄也,纡似衰而实非衰也。”(《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栾城先生全集录序》)苏辙擅长议论文,《进策》﹑《进论》各二十五篇,《历代论》四十五篇为其代表作。它们或议史,或论政,或阐释儒道,或评说时事,以探讨治乱得失为主,较少权术机变之说,大多立意允当,结构平稳,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行文纡徐百折,语言朴实简古,有汪洋淡泊之态,一唱三叹之致,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其记叙文较少,但也有出色之作。象《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描写栖贤谷水石阴森,草木胶葛之状,使人如临其境;《东轩记》刻画自己郁郁不得志,《巢谷传》描写巢谷的义士气节,读之如见其人。尤其是《武昌九曲亭记》和《黄州快哉亭记》二篇,语言生动,描写准确,议论一波三折,抒情韵味浓郁,融情﹑景﹑理于一体,富于感梁力。也擅长作文赋,以《黄楼赋》和《墨竹赋》为代表,前篇学班固《两都赋》,铺陈排比,注重雕饰,与其冲雅淡泊的一贯文风迥然有异;后篇文辞优美,体物精工,意韵盎然。苏辙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早年的诗反映现实较多,颇关心民间疾苦,如《夜泊牛口》描写蜀中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境况;或讥刺新法,如“自从四方多法律,深山更深逃无术”(《次韵子瞻见寮》)。但这类诗不多,较多的是一些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他抒写仕途失意的诗篇以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平和婉转为特色,如《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雨中宿酒务》,与苏轼诗之嬉笑怒骂颇为不同。他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诗,大多寄托其人生感慨,亦以清新淡雅为特色。他晚年杜门闲居十二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苏辙在北宋文坛具有很大影响,后世文人对他更是推崇有加,将其列入唐宋八大家,把他的散文作为学习的典范。苏辙一生著述丰富,特别是在其两次贬官和晚年谪居期间,更加致力于著述。他于元祐六年编定《栾城集》五十卷,崇宁五年编定《后集》二十四卷,政和初又编《栾城第三集》十卷,后合称为《栾城集》八十四卷。又著有《应诏集》十二卷。文集现存宋眉州大字刊本(残卷)﹑邓邦述跋宋刻递修本(残卷)﹑明嘉靖二十年刻本﹑明清梦轩刻本。重要选注本有宋吕祖谦《东莱标注颍滨先生文集》二十二卷,现存元刊本。今人整理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栾城集》,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除此之外,苏辙的学术著作有《诗集传》十九卷﹑《春秋传》十二卷﹑《论语拾遗》一卷﹑《孟子解》一卷﹑《古史》六十卷﹑《老子解》四卷,均存于世。又,苏辙元符二年谪居循州时撰笔记《龙川略志》六卷﹑《龙川别志》四卷,有宋刊本﹑《稗海》本﹑明吴氏丛书堂钞本﹑中华书局1982年俞宗宪校点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四首。《全宋诗》卷八四九至八七三录其诗二十五卷。《全宋文》卷二○三七至二一○六收其文七十卷。事迹见苏辙《颍滨遗老传》(《栾城后集》卷一二﹑一三)﹑《苏辙传》(《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本传。宋人孙汝听编有《苏颍滨年表》,今人曾枣庄﹑孔凡礼各自编有《苏辙年谱》。(棘园)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