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王安石
释义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少年时随父亲王益转徙于州县。庆历二年,登进士甲科,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公事。七年,知鄞县,通判舒州。嘉祐初,召为群牧判官,提点府界诸县镇公事。出知常州﹑提点江南东路刑狱。三年,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奏献《万言书》,极陈当世急务,除直集贤院。五年四月,除同修起居注,固辞不拜,遂除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移判三班院,同知嘉祐八年贡举。丁母忧,服除,英宗朝累召不起。神宗即位,除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除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三年十二月,拜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神宗支持下,进行变法改革,遭致反变法派猛烈攻击。六年三月,诏命提举修撰经义。七年四月,罢相,出知江宁府。明年二月,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六月,《三经义》成,立于学官,进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九年十月,拜检校太傅,依前尚书左仆射﹑镇南节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江宁府。以本官为观文殿大学士。元丰三年九月,封荆国公。哲宗即位,拜司空。元祐元年四月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间谥文公,配享神宗庙廷。政和三年,进封舒王。建炎二年夏,罢配享神宗庙廷。绍兴四年八月,有诏追夺所赠王爵。王安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而且在文学上也有巨大的成就。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对文学的见解偏重于重道崇经,认为“文贯乎道”(《上邵学士书》),文章应该“详评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张刑部诗序》)。特别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文章合于用”(《送董传》),要“务为有补于世”(《上人书》),表现出其文学主张的功利观。他反对西崑诗派靡丽文风,批评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致使“粉墨青朱,颠错丛庞,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主张文辞应服务于内容,认为文辞之于内容如同器物上的刻镂绘画,当以“适用为本”(《上人书》)。这种内容与文辞的主次关系的认识,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王安石的散文创作成就最为突出,他是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以议论说理见长。长篇政论文具有独特的见解与严密的论证,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等,系统地阐述自己对国家政治状况的意见,提出改易更革的主张,结构谨严,析理精微,言辞激切,富于鼓动性。明代茅坤谓其“极精神骨髓,荆公所以直入神宗之胁”,可谓搏虎屠龙手(《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二)。他的一些短论﹑书简﹑序跋也充分体现出长于议论的特色。《伯夷论》以为伯夷无叩马谏武王代商纣之事,《周公论》以为荀子言周公吐哺握发是以乱世之事猜测圣人,一反传统之见,议论翻新,发前人所未见。《读孟尝君传》一文仅八十八字,论述孟尝君为不知士,层层转折,照应关合,抑扬吞吐,笔力警策。清人储欣以为“并驾河东(柳宗元),希风史论”(《唐宋十大家全集录》)。《答司马谏议书》驳斥司马光来信所指责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言辞凝炼概括,是一篇极好的书信体论辨文章。其记叙散文一般不注重描写景物或刻画人物形象,而寓意于借端说理,明道见志。《伤仲永》写仲永因后天不学而由神童沦为常人的经历,申说为学日进之旨。《游褒禅山记》借游山抒写自己奋进之志,都有精警的说理成分。王安石的诗歌很有特色,在宋代自成一家。其诗按退居江宁为界限可划分为前后两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前期所写的诗,多数属于政治诗,往往在诗中揭露社会时弊,表现出他对社会的感受和渴望济世匡俗的抱负,如《河北民》﹑《感事》﹑《收盐》﹑《兼并》﹑《秃山》等诗即是。王安石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写有大量抒发爱国激情的诗篇。皇祐年间,他曾奉使辽国,经过宋王朝北部边界,沿途写下了《塞翁行》﹑《出塞》﹑《入塞》﹑《北沟行》等诗,谴责统治者屈辱求和所造成的积弱后果,描写边塞百姓期盼统一的心愿。他以咏史和怀古为题材的诗也有很多可诵之作。如《商鞅》﹑《韩信》﹑《范增》﹑《贾生》﹑《杜甫画像》等都是有感而发,寓意深刻。著名的《明妃曲》二首,以优美的笔触刻画绝代佳人王昭君的形象,对她远离家国的不幸命运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他晚年退居江宁以后,流连山水,咏诗诵禅,诗歌内容风格发生很大的变化,创作了大量的写景咏物诗﹑禅理诗,诗的形式也以近体诗为主。黄庭坚以为王安石“暮年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不可以常理待之”(《跋王荆公禅简》)。叶梦得也说他“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石林诗话》卷上)。这些评论确实道出了王安石后期诗歌的特色。如“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北山》),“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背人照影无穷柳,隔屋吹香并是梅”(《金陵即事》),“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北陂杏花》),都是这类意境清新且在艺术上已臻炉火纯青之作。王安石在晚年还喜欢为集句诗,有时多至数十韵,运用贴切自然,甚至超过原作,故严羽推崇“集句唯荆公最长”(《沧浪诗话·诗评》)。王安石诗歌喜欢造硬语,押险韵,好用典故,讲求对仗,已开宋代江西诗派之先声,而且部分诗存在议论过多的缺点。这是其诗歌不足之处。王安石还擅长作词,《桂枝香》词,吟咏金陵古都形胜以及历史兴衰,清隽飘逸,极富情韵,在同类词中推为绝唱,苏轼至称为“野狐精”(赵师㞧《圣求词序》)。其他如《渔家傲》﹑《千秋岁引》﹑《生查子》等,也清迥出尘,闲适恬淡,为脍炙人口的名作。王安石的著述甚丰,学术著述有《新经周礼义》二十卷﹑《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著《诗经新义》三十卷;编有《唐百家诗选》二十卷。这些著述大多已亡佚。著有文集《临川集》一百三十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均作“一百卷”)。现存《临川先生文集》有宋绍兴刻﹑元明递修本,嘉靖二十五年刊本,嘉靖三十九年刊本,万历四十年刊本,光绪九年刊本等。其诗集重要注本有南宋李壁撰《王荆文公诗笺注》五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后刘辰翁又加以评点,现存元大德五年王常刊本﹑日本蓬左文库藏朝鲜活字本﹑清乾隆间张宗松刻本﹑《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暨上海古籍出版社有《王文公文集》整理本及诗注影刊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二十七首。《全宋诗》卷五三八至五七七录其诗四十卷。《全宋文》卷一三六三至一四二三收其文六十一卷。事迹见《王荆公安石传》(《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一四)﹑《宋史》卷三二七本传。宋人詹大和编有《王荆公年谱》一卷,清人顾栋高编有《王荆公年谱》三卷﹑蔡上翔编有《王荆公年谱考略》二十五卷。(李文泽)

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