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夫之 |
释义 | 王夫之 (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又号夕堂,或曰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晚居石船山观生居,自署船山病叟,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崇祯壬午举人。明亡时曾在衡山举兵抗清,败走肇庆。经瞿式耜荐为南明桂王朝行人司行人,继续抗清。瞿氏殉难后,王夫之知事不可为,隐遁湘西一带,四十年间潜心著述以终。王夫之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文学家,多闻博学,志节皎然。于经史百家研究均有心得。论学以汉儒为门户,宗张载,撰《张子正蒙注》﹑《思问录》等,主格物致知,斥空谈误国。铨释六经多考订草木鱼虫﹑山川器物以及制度同异。史学著作有《读通鉴论》﹑《永历实录》﹑《宋论》等,又有《庄子解》﹑《楚辞通释》等著作多种。王夫之强调学问应经世致用,文学要重于社会现实作用,创作须有作者生活经历。在《薑斋诗话》三卷(含《诗绎》﹑《夕堂永日绪论内外篇》及《南窗漫记》)中,强调“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主张诗文必须“以意为主”,“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反对“死法”模仿,“立门庭使人学己”而以宗派“伐异”,对明代前﹑后七子和竟陵派诗文批评甚烈,于清代文学理论有开拓启发之功。王夫之论诗尤多精辟之见。“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于有诗”。他以文学家的眼光,从读者如何领悟诗趣着眼论诗,这就超越了道学家﹑训诂家﹑评点家之拘泥于字面﹑章法﹑史迹的解诗而失之于拘泥﹑穿凿与肤浅的局限,显得透彻﹑切实﹑通灵,更符合诗的本质和读诗的要求。此外,王夫之对于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要求“以神理相取”﹑“曲写心灵”。这些持论,取径很高,有超越前人和启发后来的特点。但他对诗歌创作中诗人主观艺术构思的作用重视不够,对长篇叙事诗和讽刺诗过于贬抑,甚至对某些名篇也全盘否定,对诗法的作用一笔抹杀。这些方面立论显得偏颇。王夫之著作宏富。清代屡次刻印,续有发现,即已多达五九种,三二二卷。后来编成《船山遗书》有三五八卷。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从中搜集其所作诗﹑文﹑词,编成《王船山诗文集》二册。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刊印其《薑斋诗话笺注》(戴鸿森笺注)行世。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六六及《清史稿》卷四八○本传﹑余廷灿《王先生夫之传》﹑乾隆《衡州府志》﹑同治《湘乡县志》及《衡阳县志》﹑王之春《王夫之年谱》﹑张西堂《船山年表》﹑刘志盛《王夫之著作年表》。(吴正明)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