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洪𦈡 |
释义 | 洪𦈡 (1872—1929)原名攀桂,学名一枝,字月樵。台湾沦陷后改名𦈡,字弃生。祖籍福建南安,移居台湾彰化县鹿港。幼攻举业,每试辄冠群。光绪十七年(1891),以案首入泮,应乡试不第。二十年,甲午战事起,主张抗日,曾任中路筹饷局委员。二十一年清廷割让台湾后,闭门著述,潜心于诗古文辞。日本人闻其诗名,几度征召,均不赴。“不为威屈,不为利诱,以遗民终其生”(廖雪兰《台湾诗史》),将悲愤感慨寄托于诗文。1922年前后曾回祖国大陆,游历名山大川。诗﹑赋﹑古文﹑骈文皆工。连横《台湾诗荟》选其诗甚多。所著《瀛海偕亡记》(又名《台湾战纪》)记台湾民众反对割台事件始末,“激愤悲恸之情,令人不忍卒读”(同上)。存诗数十卷,经本人删定,辑为《寄鹤斋诗矕》四卷。另有《寄鹤斋诗话》﹑《寄鹤斋古文集》﹑《寄鹤斋骈文集》﹑《八州游记》﹑《八州诗草》﹑《中东战纪》等。生平事迹散见连横《台湾诗乘》﹑廖雪兰《台湾诗史》及其诗集序﹑跋。(梁淑安)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