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李白
释义
李白701—762

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昌隆(四川江油)青莲乡人。据李白儿子伯禽手疏所称,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出生于西域的碎叶(今苏联哈萨克共和国托克马克)。5岁时随家庭迁到广汉,定居于昌隆的青莲乡,后即以此为家。父亲李客“高卧云林,不求禄仕”,是一位很有文化教养的人。

李白这位震灼千古的天才,很早就被父亲注意到了,他对幼年的李白进行了严格的教育,李白的童年是在刻苦攻读中度过的。“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从幼年时代起,李就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并不把眼光仅仅局限在诗、赋文章的写作上。他的兴趣广泛,除了博览群书外,还喜欢击剑、弹琴,又曾与一位号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之阳,潜心学习,经年不入城市。并和唐代著名的纵横家赵蕤是好朋友。李白以后毕生喜王霸之业,他的这种理想与志趣,是在青年时代就形成的。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25岁时,唐帝国如日在中天,正处于鼎盛时期,唐玄宗在宰相张说的建议下,往泰山封禅,以夸示大唐的国力。李白此时也正才富力强,“上探玄古,中视人世,下察交道”,可以说是经纶满腹,制作盈笥。又兼能诗能文,能骑,能射,能剑,能舞,能琴,能书,才艺集于一身。长史、县令莫不称赏,怎能老是深藏于岷山之阳、涪江之滨?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越三峡,出夔门,一展雄图。行至江陵,李白会见了受三朝帝王尊宠的道士司马子微,司马非常赞赏李白的风度、器识,称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实在是很高的奖誉。

此次出游,凡所经山川胜地,李白都有诗咏赞,后来被贺知章大加赞赏的《乌栖曲》就是途经姑苏时所作。过庐山时所作的瀑布诗更是流传很广。在游览江淮、金陵后,李白又回到荆楚旧游之地,于安陆小寿山住了下来。旋被武则天时曾为宰相的许圉师家召为孙婿。安陆,就成为他一生生活的第二个中心。大约有十年之久,在此居住,时而漫游各地,时而与安陆地方官结交,寻找建功立业的道路。或往东都洛阳,京都长安结交王公、权贵向之献诗,希望得到赏识。在长安,在结识了贺知章和玉真公主,并向玉真公主献了诗。和贺知章的相遇是在紫极宫,李白向老诗人呈上自己的诗卷时,老诗人连声赞叹,竟说李白是天上的太白星下凡,从此李白就有了“谪仙”的称号。

大约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在玄宗面前交口称赞,玄宗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召李白进宫。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召见,玄宗亲自降辇步迎,并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为之调羹。还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至于此!”对李白甚为崇敬,这是封建帝王极少有的优宠与礼遇。李白被诏令为翰林供奉,这是近臣,或陪侍宴饮,或侍从狩猎,或草拟文诰,作赋题诗宣扬帝王的盛德。

李白虽然感激玄宗对他的特别优宠,但由于接近了宫廷内部,也了解到统治阶层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他深感在国家繁荣富庶的背后,正孕育着一些危机:他亲眼所见到的宦官的跋扈,外戚的骄纵,边将的恃宠邀功,不断轻启战端,对这些丑恶现实,李白在他的诗歌中都曾给予无情的讽刺与描绘,这些批判现实的诗篇是完全可以与唐代的史实相印证的。可是他的呼吁又有什作用?唐玄宗沉迷不醒,李白失望之余,有意还山。他说“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可惜并未取得成功,便被赐金放还了。这大约有些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他又说:“方希佐明主,长揖辞成功”,“一朝去金马,飘零成飞蓬。”从此以后,他便飞蓬万里,长期在外漫游。天宝三载(744),李白在东都洛阳,遇见了蹭蹬不遇的杜甫,同年秋天,两人又与高适相遇。他们各有大志,畅谈甚欢。杜甫对这次的聚会,后来屡有怀念,“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遣怀》)两人于天宝四载(745)又在东鲁相见,知交之情更为加深:“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真可谓亲密无间了。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此时他已与许氏离居很久,并在梁园与高宗时宰相宗楚客孙女结婚,梁园是他继东鲁之后又一个生活中心。但他的女儿平阳和爱子伯禽仍居东鲁,常常牵挂着李白的心。与此同时,在李白的内心深处,仍以国家的安危为念。安史乱前,他曾北去幽燕,“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果然形势险恶,令人忧虑。但此时李白只是一介布衣,并无进言机会。安史乱起,李白把宗氏夫人送往庐山女道士李腾空处学道,自己也在香炉峰住下来,夫妇两人同在庐山求仙学道。

就在这时,永王李璘东巡,路经浔阳,在“辟书三至”的强邀之下,被召入幕。永王在江南巡游,扩充势力,对唐肃宗的一统天下造成威胁,肃宗朝廷中的谋臣,决定扑灭永王。永王的刚刚兴建的师众旋即被击溃。李白随着溃败的军队南逃,被系于狱中。这时崔涣奉命宣慰江南,兼知选举,收罗人才。在崔涣与宋若思的营救下,李白被释,并入宋的幕府。李白以宋的名义上表自荐,希望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岂知不但末加任用,反被长流夜郎。李白这次重被处罚,显然与唐玄宗、唐肃宗父子间的矛盾以及朝臣中的两派斗争有关。

乾元二年(759),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罪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即在被赦之列。这样,经过长途悲痛跋涉的李白终於获得了自由。顺着急速奔流的长江,再度出川。《早发白帝》所表现的欢欣情绪,就是李白这次获释后的喜悦心情的写照。

上元二年(761),李光弼都统八道节度使,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李白不顾自己年老,请缨杀敌,因病中途返回金陵。此时李白己老病侵寻,生活也很艰难,不得已投奔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病榻上授稿于李,俾令为序,赋《临终歌》而逝,终年62岁。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政策比较开明,各家思想比较活跃,李白思想所受到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他自称“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可知他在幼年时即己接触到各种思想。李白对儒家思想所表露的倾慕之意甚多,如在《古风》(其一)中希望仿效孔子,以删述为己任:“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在其他诗文中也时有流露,甚至在生命最后时刻所写的《临终歌》中还写道“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如就其立身行事而言,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所提出的“穷”、“达”之论,正是儒家典型的处世哲学,封建士大夫奉以为生活准则,李白一生也奉以为生活准则。李白也探究过佛教思想,诗中时有表现,有时还以为自己颇得其中三昧:“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谁能识此宝?窃笑有狂夫。”(《赠僧朝美》)李白受道教思想影响很深刻,从小即与道士有交往,“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他曾受道箓,履行过道教徒的宗教仪式。一生炼丹,求仙,从未休止。

唐代著名纵横家赵蕤是李白青年时的朋友,赵蕤在开元四年写成《长短经》,其时李白16岁,正与赵蕤有交游,李白受其影响是很自然的。总的说来,李白所表现的是纵横家的识见,道家服食修炼的生活,儒家荣亲事君的目的。汲汲以求,奔走终生。然而,他的理想并不曾实现;“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长歌行》)

李白留下了一份丰富的文学财富,诗歌近千篇,还有文、赋、颂、赞等60余首,是唐代少有的诗、文兼擅的大家。

李白诗歌反映了盛唐时期广阔的现实生活,首先,他为盛唐唱出了时代的赞歌。在《君子有所思》中对唐代帝京的赞美,就是对帝国的赞美。在《长歌行》描绘了欣欣向荣的春天:“东风动万物,草木尽欲言。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在歌唱时代的同时,他这样鼓舞自己。在另外一些诗中,他描绘了当时农村欢乐富庶的太平景象:“牛羊散阡陌,夜寝不扃户。”“河堤绕绿水,桑柘连青云。”“缫纱鸣机杼,百里声相闻。”(《赠清漳明府侄聿》)故明人胡震亨赞美李白是盛唐时代的“鸣盛者”。李白诗歌给人以特殊鲜明印象的是那种昂扬奋发的气概:“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他蔑视权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读之令人心神激奋。

对开元天宝时期一些丑恶现象,李白在诗中也曾无情的揭露。在《古风》这一组政治咏怀诗中,李白对玄宗的穷兵黩武、慕长生、求神仙,废王皇后,信任宵小等败德败政,都曾给以抨击。如在《古风》(三十四)中所写的“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就是描写著名的征云南的失败,后人评曰:“与杜甫《兵车行》、《出塞》等工力悉敌,不可轩轾。”(《唐宋诗醇》)对宦官的骄纵肆虐,武将的邀功,李白愤愤然指斥道:“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歌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都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敏感和敢于面对现实的气魄。

在李白的诗歌中,还描绘了一些普通的劳动者的优美的品格和情感。他一生浪迹各地,接触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也接触到一些善良的普通人。对他们中的美好品德,产生了尊崇与爱幕,乃以自己的生花之笔,描绘了这些美好的心灵。他诗中的“妾”(《长干行》)、荀媪、纪叟、估客妻、征人妇、采莲女、孟浩然、贺知章、魏万、元丹丘、汪伦,或形象鲜明;或绰约留影;或刻画他们心地善良、纯洁、高尚;或咏赞其美丽,活泼,使这些形象在千载之下仍闪灼着感人的艺术魅力。

李白一生寄情山水,在徜徉山水中取得了心灵的慰藉,他的大量的咏赞山水的诗歌,描绘并讴歌了我们祖国的壮美河山,以开阔的视野,非凡的想像,为雄伟的山水传神。大至长河巨壑,小如横流小溪,均获得诗人诗情画意的渲染。对养育我们民族的黄河,李白再三赞美,热情歌唱:“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如丝天际来!”这些诗歌与山河共存,与山河争辉。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也在李白诗中得到深情的歌唱,如月,是李白深爱歌咏的对象,他还以鸟拟人,描写了各种情态的鸟。

在诗歌体裁的运用上,李白可谓众体兼长,虽然在喜爱和选择上是有区别的。李白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占他的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其中不少是拟古题的,但大多别创新意,尽掩前篇,如《长干行》、《蜀道难》即是。李白在五言古诗所取得的特殊成就是历史所公认的,特别是《古风》59首,内容丰富博大,艺术成就很高,又极富现实意义,饱含诗人对时代的忧伤与悲愤,是少与伦比的政治讽刺诗。他的五绝,承汉魏六朝谣谚之风,情真意远,耐人寻绎。七绝佳作更多,流传人口者甚众,有唐一代只有王昌龄堪与匹敌,律诗风格高古,不伤纤弱,有的法度也很严整。

李白所存文章,数量不少,但没有什么论说文。绝大多数是抒情、纪游、送别之作,无不以诗情画意引人入胜。陆时雍曰:“青莲居士,文中常有诗意。”(《诗镜总论》)古赋8篇有的是为博取唐玄宗青睐的力作,虽是“劝百讽一”的老格调,也闪现着李白自己的特色。

李白的文艺见解,散见于他的诗文之中,他主张师法自然,说“大块假我以文章”,又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是创造出大量动人诗歌的根本原因。李白在创作手法上,善于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在师承前人艺术的基础上,敢于自我创新。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都是流传有名的诗句,使人强烈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现。如《蜀道难》、《远别离》等诗篇都借助于大胆的想像,奇特描绘,杂现实与虚构、人间与神话,变幻莫测,迷离惝恍,造成色彩纷杂的诗的境界,继屈原而后,是李白所特有的。

魏万曾为李白编成《翰林集》录诗甚少,今已不传。李阳冰所序录的《草堂集》10卷,入宋后经宋敏求汇集《翰林集》及唐人类书所收李白诗文及石刻所传编成《李太白文集》30卷。后经曾巩考次,于诗题下注明写作地点,于元丰三年(1080)第一次刊印,是第一个刻本,照此翻刻的蜀本,是存世李白诗文的最早本子。南宋杨齐贤第一次为李集作注,后经元人萧土赟删补而成《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清人王琦于乾隆时汇集旧注、增以拾遗、序跋、年谱丛说等合成36卷,材料丰富亦有芜杂之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以王本为基础,搜唐宋以来丛说,评论,及詹锳对李白诗文的编年笺释编成《李白诗文校注》,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备的注本。

乔象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719-272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