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巴金
释义
巴金1904—

现、当代作家。姓李名尧棠,字芾甘,乳名开麐,笔名除“巴金”外,还有佩竿、余一、王文慧等近30个。四川成都人。

巴金出生在一个三世同堂的封建官僚地主大家庭,“有将近二十个的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姊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将军集·序》)。曾祖李璠和祖父李镛都当过官。父亲李道河做过四川广元县知县,1917年病故。母亲陈淑芬性格温和宽厚,1914年病逝。童年和少年时代,巴金除5岁时随父母在广元住了两年外,都生活在成都。他熟读了许多古代诗词、散文,还读过大量古代小说。幼年巴金的“第一个先生”是母亲,她“爱一切人”的教诲,成为了巴金“全性格的根底”(《我的几个先生》)。在公馆的门房、马房、厨房里,巴金听到、看到许多不合理、不公道的事情,那些挣扎在生活底层的劳动者痛苦的遭遇,正直的品德和执着的生活信念,给了他深刻的影响。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摧残折磨,令巴金格外痛心。他厌恶甚至憎恨大家庭内各房之间的倾轧斗争和长辈们专横无耻的种种行径。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巴金和哥哥、姐姐一道,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书刊。巴金后来说:“我是‘五四’的产儿。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觉醒与活动》)他在接受“五四”彻底反帝反封建精神和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同时,也为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廖杭夫的《夜未央》和高德曼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文章深深吸引。1920年5月,巴金考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第二年初,他成为成都《半月》社成员,在该刊发表了平生第一篇文章,还和一些青年组织了一个名为“均社”的团体,开始自称“安那其主义者”。在新文学运动的推动下,他自1922年开始发表抒写见闻感受的小诗。

1923年5月,巴金同三哥李尧林一道离家到上海,考入南洋中学,年底赴南京进东南大学附属中学。1925年夏毕业后,他只身北上,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检查出肺病而未进考场。回上海养病期间,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面包与自由》等著作,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和译文。

1927年1月,巴金自费去法国巴黎,后因病移居马恩河畔的小城蒂埃里堡。在异国寂寞的生活中,为了倾诉自己的痛苦和悲哀,他断断续续地写成中篇小说《灭亡》,这部小说成了他进入文坛的奠基之作。此外,他还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等,写了许多短文,抗议美国政府处死意大利工人樊宰底和沙珂,抗议国内蒋介石对革命人士的屠杀。1928年12月他回到上海,继续从事翻译和写作,并参加世界语运动。

1931年巴金以自己在封建家庭19年的生活经历和爱憎感情为基础,写成长篇小说《家》,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了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1933年底,他在北平同靳以、郑振铎一道创办《文学季刊》。1934年底,他化名“黎德瑞”到日本,1935年8月回国后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等丛书。1936年他参与起草了由鲁迅、茅盾等签名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鲁迅逝世后,他参与治丧活动,并连续撰文哀悼。从1931年到1937年初,巴金还先后创作了《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和《雾》《雨》《电》(《爱情的三部曲》)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集》、《将军集》、《沉默集》、《神·鬼·人》等10个短篇小说集和《海行杂记》、《旅途随笔》、《点滴》等6个散文集,以独具风格的丰硕成果成为当时最令人瞩目的优秀青年作家之一,被鲁迅称之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积极投身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他和茅盾一起创办了《烽火》,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八年抗战期间,巴金辗转于华南、西南,在艰苦的环境中从事抗日文化宣传工作。1938年到1940年,他完成了《激流三部曲》的后两部《春》和《秋》。此后,又写作了称为“抗战三部曲”的3部长篇小说《火》和《还魂草》等短篇小说,出版了《控诉》、《感想》、《龙·虎·狗》等散文集,还翻译了屠格涅夫的长篇名著《父与子》、《处女地》等作品。1944年5月,巴金在贵阳与恋爱了8年的萧珊(原名陈蕴珍)结婚。这之后,他创作了《憩园》和《第四病室》两部中篇小说。1945年11月,巴金回到上海。他忧虑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1946年底,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写成长篇小说《寒夜》,这是继《家》之后代表他创作最高成就的又一部现实主义力作。1947年以后,他主要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

1949年5月27日,巴金兴奋地迎来了上海的解放。7月,应邀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0月1日,他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开国大典。巴金决心为新时代“献出我的心、我的笔和我的全部力量”(《巴金文集·前记》)。解放以后,他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社会活动,担负了上海市文艺界的主要领导工作。1952年春和1953年秋,他两次赴朝鲜战地生活,写了许多关于朝鲜的散文、通讯报告和短篇小说,先后结集为《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保卫和平的人们》和《李大海》。从1950年起,他先后到苏联、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印度、日本和越南参加国际性会议或访问,所写散文有《华沙城的节日》、《友谊集》、《倾吐不尽的感情》等集。十七年中,他 一直没有间断礼赞祖国的变化,抒写自己振奋的心情,这方面的散文集有《大欢乐的日子》、《赞歌集》等。1957年至1961年,他还编辑了收入解放前几乎全部文学创作的14卷文集。

1966年8月,巴金被“造反派”关进上海作家协会的“牛棚”,9月被抄家。1970年初去到奉贤县上海文化系统“五七”干校劳动,直到1972年冬。“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不断受到批判斗争,肉体和精神遭到种种折磨,全部文学创作都被粗暴地否定。1972年8月23日,妻子萧珊因患癌症未及时治疗病逝。1973年7月,他被分配到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在家中顶楼的小屋里,他重译了屠格涅夫的《处女地》,并开始翻译赫尔岑的长篇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1977年5月,巴金发表《一封信》等文章,他又握起了手中的笔。1978年底,他开始写作《随想录》,同时,写了11篇谈自己部分作品写作过程的创作回忆录和许多散文。1979年以后,他多次率代表团出国,并以极大的热情关注、支持旨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各种活动。1980年底,他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资料馆,并捐赠巨额稿费和大量珍藏的书刊、手稿。1982年11月,他跌跤骨折,后又患帕金森氏病。在写字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于1986年7月写完《随想录》5集。这是他总结 一生、告别文坛的作品,书中150篇就文学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发表看法的随笔,寓深沉于平淡,抒写了他的“真实思想和真挚感情”(第一集·后记)。

巴金是中国现代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之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文学巨匠。他的文学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的作品被译成20多种外国文字广为传播。1982年他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法国总统授予他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称他是“大师”、“不朽作家”。1984他作为7位荣誉客人之 一,参加在东京举行的国际笔会第47届大会,受到热烈欢迎。巴金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会长,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收获》主编。

李存光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233-1234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18: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