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桓谭 |
释义 | 桓谭前23?—56 汉代哲学家、文学家。字君山。沛国相(安徽淮北市)人。好音乐,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能文章,尤好古学,多次与刘歆、扬雄辩析疑义。性格坦率和易,但是常非毁俗儒,因此往往遭人嫉恨排挤。汉成帝时,其父为大乐令,桓谭任为奉车郎。王莽称帝时,为谏大夫,迁掌乐大夫。更始立,拜太中大夫。东汉光武帝即位后,征为待诏,后拜议郎给事中。中元元年(56),光武帝建灵台,欲以谶决之,桓谭“极言谶之非经”(《后汉书》本传),触怒光武帝,被贬为六安郡丞,郁郁不乐,死于赴任途中。《后汉书》本传说他曾“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新论》”。又说他“所著赋、诔、书、奏,凡二十六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桓谭集》5卷。《新论》和《桓谭集》均已佚失。清人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从《文选》、《群书治要》、《意林》等书中辑得《新论》佚文,并其他杂文合编为桓谭文近4卷。 桓谭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作品鲜明地表达了反对谶纬的思想,指斥谶是“奇怪虚诞之事”,只能“欺惑贪邪,诖误人主”(《抑谶重赏疏》)。认为治国应当“崇礼让,显仁义,以尊贤爱民为务”,而不应“信巫祝之道”(《新论》)。他还明确指出精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他用了一个很有名的比喻:“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其文章内容充实,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善用譬喻,往往能“综核古今”(严可均《全后汉文》卷13),风格浑朴自然。 叶君远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683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