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戏剧春秋3 |
释义 | 戏剧春秋3 现代话剧。5幕。夏衍、于伶、宋之的合著。作于1943年秋。重庆未林出版社1943年11月初版。内收夏衍的《献辞》、《后记》各1篇。后经作者修订,该社1944年5月印行改订版,重庆美学出版社1946年1月印行再订版。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4月根据再订版重新排版,由于伶对个别讹误作了校正,并增收夏衍、于伶《新版后记》1篇。后被收入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3月初版的《夏衍剧作集》第三卷。《后记》谈到该剧的创作意图是通过表现戏剧界20年的战斗足迹,“使我们的先行者,在寂寞中感到一丝温暖,使同行者在困顿中回想一下过去的艰辛”,“执笔是分头的,但故事结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却完全出于绵密的合议和共同的创造。”剧本以主人公陆宪揆为线索,记述中国话剧运动的历史:从“五四”后的宣讲团到爱美剧、新兴职业演剧直至抗战戏剧运动。贯穿全剧的主要矛盾,一是戏剧工作者历尽坎坷,紧密团结,坚持戏剧战线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一是戏剧运动内两种倾向的斗争,即编导梁孟辉强调艺术完整性,反对粗制滥造,而陆宪揆力主适应现实环境,宁肯艺术上作些迁就。最后在“八·一三”抗战炮声中,剧人们同仇敌忾,团结一心,演出抗战话剧《保卫芦沟桥》;梁、陆也握手言欢,“成为一对好朋友”。他们组织救亡演剧队,奔向广阔的战场。剧本塑造陆宪揆等一系列剧人形象,表现了话剧运动拓荒者的心声和泪影。该剧是“一出富有时代意义的史剧”(江篱《戏剧春秋》)。“当作是从一个人或某一个角度去窥视二十余年剧运的线索,它是成功的,同时在许多集体创作的尝试中,这是比较和谐的。”在1943年上演的诸多剧本中,它“可说是最好”的一部(章罂《谈<戏剧春秋>》)。 庄浩然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43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