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包身工
释义
包身工

现代报告文学。夏衍作。原载《光明》杂志1936年6月创刊号,收入广州离骚出版社1938年4月出版的《包身工》,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年9月重版。这是作者30年代在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秘密深入上海日商纱厂调查3个月写出来的。作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封建势力联合对中国人民实行最残酷的剥削——“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在这种制度下,所谓“带工”(大都是城市中的流氓和工贼一类的人物),到破了产的农村,用廉价把大批未成年的姑娘诱骗到外国人创办的工厂进行强迫性的劳动。20元大洋,3年期限,父母在一张“包身契”上画押,她们的身体就包给了“带工”的老板,“生死疾病,一听天命”。所以她们 一进工厂,就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完全由厂方作为“活机器”役使,直到榨完残留在她们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作品通过包身工日常生活和被剥削情况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无情地揭露了这种血淋淋的剥削制度的残酷性。她们住的是充满着“汗臭、粪臭和湿气”的“蜂房般的格子铺”;吃的是少量籼米、锅焦、碎米和大量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渣混成的“稀粥”;每天要在噪音、尘埃和湿气中干12小时的活。即使生病,也没有片刻休息的机会,“带工”老板宁愿赔棺材,也要她们做到死。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由许多片断的生活细节描写所构成的主要人物芦柴棒的形象,令人怵目惊心。芦柴棒同所有“包身工”一样,曾经是农村活泼的姑娘,可是当了“包身工”之后,“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甚至连“搜身婆”,都因怕做恶梦而不敢去碰她的身体。作者感叹地说:“人类的身体构造,有时候觉得确实有一点神奇。长得结实肥胖的往往会像折断一根麻梗一般的很快的死亡,而像芦柴棒一般的却偏能一天一天地磨难下去。每一分钟都有死的可能,可是她还有韧性地在那儿支撑。”“黎明的到来还是无法可推拒的”,她们有一天觉醒时,将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作者警告那些殖民主义者:“当心呻吟着的锭子上的冤魂!”作品材料翔实,细节描写逼真,加上适度的议论,使思想性与艺术性很好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群体性的描写中,突出了芦柴棒的形象,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而芦柴棒也可作为群体性格化看待。这篇作品产生过强烈的政治影响,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报告文学的佳作,标志着现代报告文学创作走向成熟。

王耀辉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642-1643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8: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