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刘大杰
释义
刘大杰1904—1977

现代古典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翻译家。曾用笔名湘君。湖南省岳阳县人。幼时在私塾中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文。1919年考取武昌旅鄂中学。1922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1925年冬跟随郁达夫到达上海。次年赴日留学,在早稻田大学研究科文学部专攻欧洲文学。1930年回国后任职于上海大东书局,编辑《现代学生》杂志。1931年起,先后任教于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和大夏大学。热心于翻译介绍外国小说和文艺论著,探讨文艺创作中的理论问题,同时继续钻研中国古代文学。1935年7月应聘为四川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抗战期间将主要精力用于学术研究,著成《中国文学发展史》、《魏晋思想史论》等。抗战结束后,先后任上海临时大学文法科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和中文系主任。建国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系文学教研组组长、中文系代理主任。并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常务委员等职。

刘大杰长期在大学任教,曾先后开设“文学概论”、“文学批评”、“中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欧洲近代文艺思潮”、“历代诗选”、“历代韵文选”、“中国小说史”、“中国哲学史”等课。在复旦大学工作期间,将主要精力用在中国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上,除数次修改《中国文学发展史》外,还撰写了大量学术论文。其中《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一文,最先对所谓中国文学史是“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斗争”的公式提出质疑。他的《关于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及《再谈胡笳十八拍》,对郭沫若断言《胡笳十八拍》为蔡琰所作的论点提出不同意见,是当时这场学术争论其中一派的主要代表。

刘大杰早年从事文学创作并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曾先后发表了《支那女儿》、《昨日之花》、《她病了》、《十年后》、《三儿苦学记》等小说作品。出版有《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德国文学简史》、《欧洲近代文艺思潮》、《东西方文学评论》等多种有关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论著。并有《高加索囚人》、《迷途》、《野性的呼唤》、《苦恋》、《两朋友》、《走向十字街头》、《雪莱诗选》等译作。其治中国古典文学则重视理论的指导,注意中外文学的比较研究,并追求把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探讨。所作《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书试图运用西方的进化论和社会学来探求中国文学的发展规律,较为清晰地归纳出中国文学嬗变的基本线索,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此外,刘大杰还著有《红楼梦思想与人物》、《魏晋文人思想论》、《中国古代的大诗人》等。

郑永晓,周葱秀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170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