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坟 |
释义 | 坟 现代杂文集。鲁迅著。北京未名社1927年3月初版,1929年3月第二次印刷时曾经作者校订,第四次印刷改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收作者1907年至1925年所作论文和杂文23篇。在《写在<坟>后面》中,鲁迅提到“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把杂文集题名为《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 《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4篇用文言写成,1907年至1908年发表于留日学生的刊物《河南》。鲁迅以科学、民主为武器,批判了封建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并通过对欧洲文学史上“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诗人的介绍,论述了这些“精神界之战士”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在随笔体杂文《我之节烈观》(初载1918年8月北京《新青年》月刊第5卷第2号)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初载1919年11月《新青年》月刊第6卷第6号)中,鲁迅从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批判封建贞节和孝道观念,论述妇女和青少年的解放问题,显示了鲁迅杂文特有的历史广度、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灯下漫笔》、《春末闲谈》、《看镜有感》等文,揭露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吃人”本质,指出所谓中国的文明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而中国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初载1926年1月10 日《莽原》半月刊第1期)是鲁迅的一篇重要杂文,它是作者“见了我的同辈和比我年幼的青年们的血而写的”,提出了著名的“痛打落水狗”的彻底革命原则。 巴人认为,鲁迅的初期杂文,是明白,拙直,锋利而轻快的,是说理性较为浓厚的。“而像《娜拉走后怎样》,《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则完全以论文形式出之了。但他的论文,是没有一般所谓理论架子的:分章别节,提纲挈要,而仅如数家珍似的缕缕申述而已”(《论鲁迅的杂文·鲁迅杂文的形式与风格》)。 姚春树,袁勇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53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